孩子的健康有标准吗
多数家长心目中的“健康”标准至少落后半个世纪。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人多健康的理解曾经很长时间停留在身体层面上。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腾飞,稳步提高了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吃讲营养”的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关注,科学育儿知识日益普及,孩子们的基本营身体素质普遍提高,当代青少年身高体重较之两代人大幅度上升。于是,人们乐观地认为,至一代中国孩子时中国历史上最健康的一代。然而健康观念和世界观念相比至少落后了半个世纪。当代青少年身体发育前倾、心理发育滞后、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对这种落后的健康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专家们引申出判断孩子身心健康的如下标准:生理健康的标准:躯体和神经系统发育正常,没有遗传和传染性疾病。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意味着个体对环境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潜能到开发,人的价值能够实现。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通常具有以下的特征:智力正常,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求职欲望;自我意识明确,对自己有客观评价,能接纳自我;情绪稳定,能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需要一个判断孩子身体发育水平、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常模“。所谓“常模”,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同时期大多数孩子达到的平均水平。
由于孩子成长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我们无法判断哪一天是孩子的转折点,当时,根据我国规定的幼儿园、小学入学年龄以及顺序推延的初中、高中、大学的入学平均年龄,家长可以大致把握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并据此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多数孩子身心发育水平的差异。从身心两个方面关注孩子成长,要求家长在用营养方面合理的饮食、科学的作息制度、足够的户外体育活动强健体魄的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用开放的心态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切问题,用真诚地理解给孩子可靠的心理支持,用高品位的精神食粮满足孩子扣问自我,认识自我的需求,始终怀抱对生命的好奇,帮随着孩子人格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