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在上篇文章中,我们与大家就这一主题的前面两个重要部分做了重要分析,包括了解讨好型人格的内在部分,以及家庭环境中可能导致这一问题的一些隐性因素。那么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也将进一步与家长朋友们讨论一下,如果我们没能预防好,或是前期确实没有注意到相关的因素,而导致孩子已经出现了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如何解决,并对于家长朋友们在实际陪伴孩子成长中的一些重点进行分享讨论。
如果孩子确实出现了讨好型人格,那么我们希望家长朋友们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以端正认真的态度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迎来健康状态。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认知需要从日常对话开始改变。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尝试将“别人会不会不高兴”的表达方式,替换为“你自己感觉怎么样”,也就是将以他人感受为主体转换为以自我感受为主体,要让孩子实际思考和注重自身感受想法。以及当孩子分享学校见闻时,不要急于评价对错,而是多用“然后呢?”、“你觉得呢?”这样的引导语,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感知的坐标系。
这其中,我们还建议设置每日心灵对话时间:在睡前10分钟,引导孩子表达今天是否有为自己做了什么,记录孩子说出的每个自我关怀的瞬间,哪怕只是孩子说午睡时给自己盖好了被子,都要给予积极反馈。这种练习能像春雨般滋润孩子的自我意识。
当然培养自我价值感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表扬。我们观察到有效的做法是:在具体的场景和事件中帮孩子建立自我认知,以具体的场景中孩子做了什么事情去具象化地描述并给予真诚的肯定。要让孩子明白,他们的价值不在于做了多少让别人开心的事,而在于他们本身就是值得被爱的独立个体。最为重要的一点:当孩子主动表达不同意见时,请务必克制纠正的冲动。比如孩子说“我不想穿这件外套”,比起“听妈妈的准没错”,更好的回应是:“能说说为什么不喜欢吗?”这种尊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声音和别人的需求同等重要。
最后,在对于预防及处理这种问题上,我们家长朋友首先要检视自己的相处模式。是否经常把别人家孩子挂在嘴边?是否在孩子面前过度抱怨同事或朋友?这些行为都可能在无形中向孩子传递需要讨好他人的信号。我们建议每周设立“真实对话时间”,全家人都可以坦诚表达当天的真实感受,不用刻意营造完美形象。还可以适当进行情绪隔离训练:当家长朋友们在工作中遇到不愉快时,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现在有点累,需要静静看会儿书,半小时后我们再一起玩好吗?”这种示范能让孩子明白:照顾自己的情绪不是自私,而是健康的人际关系基础。
当孩子出现讨好行为时,家长的反应至关重要。我们遇到过一个典型场景:孩子把最喜欢的玩具让给客人后偷偷哭泣。智慧的做法不是称赞大方,而是蹲下来问:“妈妈注意到你有点难过,其实你可以选择自己先玩一会儿的。”这种共情式引导,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我们希望家长建立错误宽容区:当孩子第一次尝试说“不”却显得笨拙时,不要急于指导应该如何说。就像幼童学步会跌倒,孩子的自我表达也需要试错空间。我们的任务是守护这个过程,而不是塑造完美结果。
在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需要注意:在纠正讨好型人格的过程中,要警惕走向另一个极端。健康的人格不是从“总是妥协”变成“绝不退让”,而是学会在同理心与自我守护间找到平衡点。就像教孩子骑自行车,我们既要松开保护的双手,也要确保孩子们知道如何刹车。
我们最后想分享一个温暖发现:那些成功走出讨好模式的孩子,往往会在青春期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因为他们不再内耗自身能量去揣测他人,而是将生命力投注于自我探索。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不是修剪出整齐划一的盆栽,而是守护每棵树苗独有的生长姿态。让我们携手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告诉他们:”你可以温暖如阳,也不必灼伤自己;你可以体贴如水,更该有自己的流向。”教育的真谛并不在于塑造完美,而在于唤醒每个孩子内心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帮助孩子找到自我,由内而外建立一个健康的成长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