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在对于这一主题讨论的上篇文章中,我们与大家讨论了关于小升初的隐形台阶及家长朋友们可能陷入的一些误区这两方面,而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想就这一主题分析进一步深入讨论关于我们的家长朋友们所可以做的一些事情,来为孩子提供的一些助力,以及一些重要关键的时间节点。
我们先来说说关于家长朋友们可以为孩子搭建的“桥梁“,我们总结了以下四项:
第一,认知过渡的“思维桥”。对于这一点,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在六年级下学期开始,每周安排两次“思维体操”时间。比如可以用数独游戏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游戏的方式对于孩子而言也是比较具备吸引力和容易接受的;还可以通过时事新闻讨论锻炼观点表达,对于一些日常的新闻,我们就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来与孩子讨论,当然不必过于严肃,可以以闲聊的方式融入生活中。这些看似与课本无关的活动,恰恰是构建抽象思维的最佳载体。
第二,知识衔接的“缓坡道”。对于这个,其实是因为我们也遇到过不少家长朋友们热衷于一个教育观念——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对于小升初的阶段,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不必急着让孩子预习初中课本,可以尝试“主题式渗透学习”。例如在数学方面,带孩子通过玩耍一些游戏时渗透代数思想;在语文阅读时,引导孩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
第三,习惯养成的“脚手架”。初中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陡增,有三个核心习惯培养建议可以从现在开始:
一是错题管理的“三色笔法”,也就是使用黑笔抄题,而订正的时候则采用蓝笔,再之后使用红笔来写一些反思总结以及标注重点等。
二是时间规划的“番茄工作法”,也就是推荐可以采用二十五分钟专注+五分钟休息,当然具体的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事项和爱孩子做好沟通来进行更改,实际可以根据孩子需要来进行。
三是知识整理的“思维可视化”,也就是我们可以用表格、流程图替代纯文字笔记,这个非常关键,培养这一好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在对于知识进行复盘的时候更为清晰明了直观,还能够培养孩子的整理能力和逻辑能力,对于孩子整体成长都有巨大帮助。
第四,心理调适的“缓冲带”。当青春期撞上升学过渡期,可能导致孩子的情绪波动会明显加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采用“三明治沟通法”:可以先肯定孩子的努力——“妈妈看到你最近作业写得很工整”;再提出建议——“如果能在数学验算步骤上更详细些会更好”;最后给予情感支持——“遇到难题随时可以找爸爸妈妈聊聊”。沟通很重要,是信息交流的桥梁,但是沟通的方式则更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供沟通效果。
其次,我们想要特别提醒家长朋友们,关于孩子在小升初过程中的三个关键时间节点。根据我们跟踪的学员成长数据,这三个时期最需要家长关注:一是升学后第1个月,这个时期是适应期焦虑高发阶段;二是期中考试前后,这会则是对于孩子学习方法检验的关键期;三是寒假期间,这个阶段则是学习习惯定型的重要窗口期。建议我们的家长朋友们可以在这些时段适当增加亲子交流频率,但要注意避免说教式沟通。比如可以创设“家庭下午茶”时间,在轻松氛围中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
最后,我们为家长朋友们整理了一份简明行动清单,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每周与孩子共同完成1次知识梳理,对于时长建议可以控制在40分钟左右;
二是可以与孩子沟通一起制定并在书桌前张贴“初中作息时间表”,这个可以提前两个月进行模拟,有一定的适应期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找到一些问题并加以改进。
三是建立“错题银行”,比如可以制定规则——每解决5道典型错题兑换小奖励,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自主积极性。
四是每天保留15分钟“放空时间”,这个时间里,我们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不聊学习只谈生活的原则,了解孩子的想法,闲聊帮助孩子放松,给予孩子足够的放松时间。
各位家长朋友们,小升初这场过渡就像孩子的第二次“学步期”,我们既要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又要适时给予支撑。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把孩子推向某个终点,而在于陪伴他们积蓄走向远方的力量。在这个特殊时期,让我们少些焦虑,多些智慧;少些干预,多些守望。相信通过家校的共同努力,每个孩子都能平稳跨过这道成长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