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和大家讨论一个可能让许多父母感到焦虑,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话题——孩子的心理健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但作为家长,我们可能会因为孩子的一些表现而容易陷入困惑:孩子最近不爱说话是青春期正常表现吗?成绩突然下降的原因仅仅是学习态度问题吗?那些看似叛逆的行为背后,是否藏着需要专业帮助的心理困扰?这可能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因为我们在过往与家长朋友们沟通的过程中也发现,确实会有存在少部分家长朋友们对于孩子的一些异常情况,会认为是孩子一些不努力、不认真对待的原因,而忽略了实际可能是孩子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当然另一方面还可能是因为家长朋友们潜意识里想要逃避是孩子健康状况出现问题,主要对于心理健康状况,我们不仅难以把握,更难以在真正发现问题及其程度后做出正确的应对。
对此,我们理解每位家长的担忧,也深知在“是否该寻求心理干预”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朋友都经历过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今天我们就以教育工作者的视角,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和各位家长朋友聊聊如何科学判断孩子是否需要心理帮助。
当孩子有持续出现这些信号时,我们就需要注意提高警惕了:
第一,情绪状态的异常持续。青春期孩子情绪波动本是正常现象,但我们需要特别关注那些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绪表现。比如原本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持续低落,对曾经热衷的事物完全失去兴趣;或是性格温和的孩子频繁出现易怒、摔东西等极端情绪反应。特别要注意那些看似突然平静的转变——有的孩子在经历剧烈情绪波动后突然变得异常沉默,这可能比哭闹更值得关注。
第二,行为模式的明显改变。孩子突然出现明显的行为倒退需要引起重视。比如初中生突然像幼儿般频繁尿床,高中生开始啃咬指甲或撕扯头发,这些看似幼稚的行为可能是内心焦虑的外在投射。还有饮食睡眠的剧烈变化尤其值得注意:连续多日失眠或嗜睡,暴饮暴食或拒绝进食,这些生理反应往往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第三,人际关系的全面恶化。当孩子不仅回避与父母沟通,还逐渐疏远所有社交关系时,就需要我们警惕了。表现为拒绝参加任何集体活动,长期将自己反锁房间,甚至对昔日好友恶语相向。有些孩子会突然更换社交圈子,但新结交的朋友明显存在不良行为倾向,这种情况同样需要关注。
第四,认知功能的显著下降。原本成绩稳定的孩子如果出现持续性的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作业完成质量断崖式下跌,在排除身体疾病因素后,很可能存在心理困扰。我们特别要注意孩子是否经常出现大脑空白的描述,或是频繁抱怨记不住东西、看不懂题目等。
第五,自我认知的极端偏移。这个一定要予以重视,如果孩子有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自我认知,无论是处于好或是坏,比如频繁使用“我真是个废物”、“活着没意思”等消极自我评价,或者表现出过度完美主义倾向,比如因写错一个字撕毁整本作业,都可能是心理失衡的信号。有些孩子会突然过分关注外貌缺陷,即便在旁人看来完全正常。
第六,创伤事件的后续反应。比如孩子在遭遇校园霸凌、亲人离世、家庭变故等重大事件后,如果三个月后仍存在闪回性记忆、持续噩梦、过度警觉等反应,我们就需要专业评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表面上看似已经走出来,但会突然对特定场所、物品产生强烈恐惧。
第七,生理反应的不明异常。反复出现的头痛、胃痛、心慌等躯体症状,在医学检查无异常时,很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身体表达。有些孩子会出现特定情境下的生理反应,比如进校门前突然呕吐,考试时手指抽搐等。
对于孩子的健康状况,因为并不能直接具象化,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孩子在生活中一系列的表现去做好观察,还要注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做好孩子想法表达的倾听者,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以及时掌握孩子具体的想法和真实情况,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孩子所力所不能及的问题,更好地陪伴和助力孩子成长。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