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孩子捧着漫画书不肯撒手,或者躲在被窝里刷网络小说,我们可能心里总会泛起复杂的情绪。既担心影响学习,又害怕强行制止伤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这种矛盾感几乎伴随着每个家长朋友的育儿历程。今天我们就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孩子爱看闲书这件事。
首先,对于这件事情,我们想和家长朋友们说:放下焦虑,我们应当看看闲书背后所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一些影响。或许对于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闲书常常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但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书籍类型早已超出传统认知。那些装帧精美的绘本、天马行空的科幻小说、图文并茂的科普漫画,其实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发现很多家长朋友存在认知误区:总认为只有教科书和指定的一些读物才算是正经书。这种观念容易忽视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对知识的吸收方式。十二三岁的孩子抱着《三体》看得入迷,这可能正在帮助孩子建立对物理世界的初步认知;而初中生沉迷金庸武侠,或许正在经历价值观的塑造期。所以,我们需要以冷静的态度出发,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孩子看闲书这件事。
其次,我们应当学会分辨,并教会孩子学会分辨和帮助建立良性的阅读筛选机制。当然,并不是所有闲书都值得鼓励。面对鱼龙混杂的图书市场,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这样做:每周抽半小时和孩子聊聊最近在读什么书,用平等的态度了解他们的兴趣点;每月带孩子去实体书店选书,观察孩子自然流露出的偏好;在家庭公共区域设置共享书架,既有我们家长朋友们精心挑选的经典作品,也可以给孩子留出自选书的专属空间。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没收书籍。我们曾经了解到的已个初二孩子的案例值得思考:家长发现女儿在课间看言情小说,立即撕毁书籍并严厉训斥,结果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转而用手机偷偷阅读更不适合的内容。我们更推荐的做法是,把有争议的书籍放在客厅共同阅读,用讨论代替批判。
同时,我们可以善用闲书来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其实闲书可以成为极好的教育载体。曾经我们有位家长朋友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借鉴:发现儿子痴迷《明朝那些事儿》,他不仅陪着孩子重读这套书,还专门下载了配套的纪录片,周末带孩子去故宫实地感受历史场景。半年后,孩子的历史成绩从及格线跃升至班级前五,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自主学习的兴趣。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尝试这些方法:把孩子喜欢的书中人物制作成书签,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奖励;用小说里的经典台词设计家庭互动游戏;在孩子生日时准备作家签名版书籍。这些细节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接受家长的引导。
此外,我们应当把握尺度,要注重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阅读节奏。当然,任何事物都需要把握分寸。如果孩子出现熬夜看书影响作息、上课偷看耽误学习等情况,就需要及时干预。我们建议采用这样的方式来沟通:可以先肯定孩子的阅读热情,再提出具体问题,最后共同制定改进方案。例如:妈妈注意到你这周看完了一整套《哈利波特》,这种专注力特别棒!不过这几天作业写到很晚是不是因为看书时间太长了?咱们一起做个阅读计划表好不好?特别要提醒的是,不要用电子设备作为交换条件。很多家长朋友习惯说“看完这本书就把手机还你”,这种处理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阅读是惩罚的错觉。更好的做法是建立阅读积分制,积累到一定分数可以兑换博物馆参观或露营活动。
最后我们想对家长朋友们说,教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当我们用更开放的眼光看待闲书,实际上是在给孩子保留一片自由成长的精神自留地。那些在青春期被允许看“没用的书”的孩子,往往在成年后展现出更强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因为他们从小就知道,知识的获取不应该困在标准答案里,思维的疆域需要多元养分的滋养。
让我们多些耐心,给孩子选书的自由,也给自己调整教育方式的时间。书架上的每一本闲书,都可能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亲子共读的每个夜晚,都会成为未来最温暖的记忆。相信在爱与理解的浇灌下,孩子们自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