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在上篇文章中我们与大家就这一主题讨论了前面两个重点:找到原因和用正确的方式及时暂停过程,那么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与大家讨论两个方面:做好课后沟通过程及对于孩子持久专注力的培养。
对于课后沟通的重点,就是就在于搭建好理解与协作的三方桥梁。课堂上的即时调整固然重要,但要想更深入地解决孩子状态反复的问题,课后及时、有效且充满关怀的沟通至关重要。这沟通不仅是和孩子的,更是和家长朋友们的,目的是搭建起一座理解与协作的稳固桥梁。我们建议从以下两点入手:
第一,是与孩子的课后沟通。在课程结束后,选择一个相对轻松的时刻,以孩子朋友的身份充满关心的语气和孩子聊聊。“刚才中间那会儿感觉你好像有点走神了,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还是有什么事情让你分心了呀?跟老师说说看?”营造一个安全无压力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询问是出于关心和帮助,而非指责。认真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即使孩子的回答是只是累了或是不知道,也要表示理解:“嗯,累了是很正常的,下次我们感觉累了就及时说,咱们就休息一下。”这种沟通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也为我们后续调整提供了宝贵信息。
第二,是要做好与家长朋友们的坦诚交流。课后,花上宝贵的几分钟,和家长朋友们简要客观地交流一下当堂课的情况,特别是孩子状态的变化。重点在于分享观察和寻求信息,而非告状或抱怨。我们可以这样说:“今天上课过程中间,孩子有一段时间感觉注意力不太集中有些疲惫,我们当时做了一些什么样的调整。您最近有发现孩子在学校或者家里有类似情况吗?比如晚上睡眠怎么样?学校作业压力大不大?或者家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这种沟通传递了几个关键信息:一是我们非常关注孩子的状态,二是我们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三是我们希望和家长一起寻找深层原因,四是我们尊重家长对孩子整体情况的了解。
家长朋友们掌握着关于孩子作息、健康、家庭氛围及学校压力等更全面的信息。他们的反馈,往往能解开我们课堂上观察到的谜团。比如,孩子可能最近连续几天睡眠不足;或者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心情低落;或者家里有长辈生病让他担心。了解这些背景信息,能让我们在后续的辅导中更有针对性地调整策略,给予孩子更精准的支持。同时,这种主动坦诚的沟通,也让家长朋友们感受到我们是真心实意地为了孩子好,是与他们站在同一战线的伙伴,从而建立起更深厚的信任。
同时,我们应该做好对于孩子长期持久专注力的培养。应对孩子不在状态,不能总是依赖课堂上。更积极和更根本的做法,是从日常辅导的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孩子构建更稳定和具韧性的学习状态和专注能力。这需要家教老师和家长朋友们携手,进行一些长期的培养:
第一,要尊重生物钟,优化辅导节奏。和家长们一起探讨孩子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段是何时。尽量将辅导安排在他状态相对好的黄金时间,避开饭后易困和临睡前极度疲惫或者刚结束剧烈运动后的时段。在课程时间安排上也要灵活。低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可以考虑将一次较长的辅导拆分成两个短时段,中间设置一定休息时间。规律性非常重要。尽量固定每周的辅导时间,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学习生物钟,身体和心理都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目标清晰化。每次课开始前,花费一定时间用最清晰简洁的语言和孩子共同确认本次课的小目标,且目标要具体、可衡量和可达成。将复杂任务分解,每完成一个小步骤,及时给予具体的肯定,让孩子不断看到自己的微小进步,积累积极体验建立起自信心,是维持学习动力的核心燃料,避免只关注最终结果或错误数量。
第三,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专注力并非天生,而是一项可以训练的技能。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习和练习一些简单的专注技巧:
一是可以在每次学习开始前,一起做个深呼吸,想着要开始学习了,帮助大脑切换到学习模式。
二是要明确告诉孩子,学习时走神是正常的。关键是当他意识到自己走神时,能温和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当前任务上。
三是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哪些东西容易让他分心,鼓励他在学习前主动整理书桌,移除干扰物,或者使用耳塞隔绝噪音。让他参与到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过程中来。
四是提前和家长朋友们沟通,强调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整洁且干扰少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理想的情况是有一个固定的学习角落,光线充足且桌椅舒适为佳。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