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我们想在这篇文章中,进一步来和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讨论一下,关于我们还可以如何做好这一主题教育。
在前文的基础上,我们想和大家谈谈与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和情绪。孩子一定会遇到挫折,考试考砸了,和好朋友闹别扭了,心爱的玩具摔坏了。在这些时刻,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悲伤、愤怒或是沮丧。我们传统的做法可能是,第一时间冲上去讲道理: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或是玩具坏了再买一个,不要哭;你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急于解决问题,消除负面情绪。但我们建议,或许我们可以先停一停。
此刻,道理是苍白的,情绪才是真实的。最好的陪伴,是接纳他的情绪。我们可以走过去抱抱他,或者只是静静地坐在他身边,陪着他。告诉他,我们知道你很难过,要是想哭就哭一会儿,我们会在这里陪着你。我们不需要立刻提供解决方案,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支持。让他知道,他的任何情绪都是被允许的,都是可以被理解的。这个过程在教他什么呢?在教他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而不是压抑或逃避。他在我们身上学到了耐心和宽容。等他情绪平复了,我们再轻轻说一句,那我们现在来看看,接下来可以做点什么好吗?这时,他才能听进去我们的话。我们用自己的冷静和包容,教会了他如何处理生活中的风波。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一起阅读和探索。这里说的阅读,不是指盯着他完成学校的阅读任务,也不是一定要读什么世界名著。而是我们可以和他一起,捧着一本有趣的绘本,或者一本关于宇宙或是恐龙的科学画册,一起窝在沙发里,一页一页地翻看。我们可以一起为故事里的人物感到紧张,一起为某个有趣的发现而感到惊奇。我们可以互相提问,也可以一起猜测接下来的情节。这个过程,重点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共享了一段充满好奇和想象力的时光。我们向他展示了,学习本身可以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探索未知是一件多么让人兴奋的冒险。我们好奇的眼神,我们专注的神情,本身就是对孩子求知欲最好的激发和肯定。这比我们催促他,你快去看书,你要好好学习,要有用得多。因为我们用行动告诉他,学习是终身的事,连爸爸妈妈都乐在其中。
最后,我们想强调一下,我们自身的状态,就是最直观的教材。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压力,如何对待我们的父母,如何在忙碌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如何遵守社会的规则等等,所有这些,孩子都睁大眼睛看着呢。我们乐观积极,他很难悲观消极;我们待人友善,他自然学会宽容;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他就懂得了什么是规矩。这种身教,是一种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它的影响力远超任何精心准备的说教台词。我们努力活成更好的自己,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说了这么多,家长朋友们,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语言沟通的重要性。该讲的道理当然还是要讲。我们只是想表达,语言不应该是教育的唯一手段,甚至不应该是最主要的手段。尤其是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还在发展中,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多来自于感官的体验和情绪的感受。空洞的道理他们很难理解,但真切切的陪伴和行动,他们却能百分百地接收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与信息。
教育的真谛,从来都不在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里,它就藏在我们每一天的寻常日子中。藏在一粥一饭里,藏在每一次并肩行走里,藏在每一次共同面对的鸡毛蒜皮里。我们付出的时间,我们投入的耐心,我们展现的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在一点点雕塑着孩子的未来。
所以,我们建议,从今天开始,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放下一点点“教育者”的身段,更多地回到“陪伴者”的位置上。少一些语重心长,多一些无声的举动;少一些目的明确的谈话,多一些纯粹快乐的共享。我们不用总是想着要教给孩子什么,而是先去感受孩子需要什么。当我们真正蹲下来,用他们的高度去看世界,和他们一起感受喜悦、好奇、失望与希望时,我们会发现,最深刻和最持久的教育,已经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发生了。
这种由陪伴带来的影响,它不张扬也不激烈,却能够柔软而坚韧,一点点滴穿岁月的石头,最终在孩子心中汇成一片广阔的海洋,能够承载他们走向更远的未来,这才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