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个话题,可能很多家长朋友都在心里想过,但未必有机会深入探讨。
我们想说的是,如何让孩子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世界;如何在对于孩子开展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审判性思维。在我们开始之前,我们先请我们的家长朋友们问问自己:我们的孩子是不是经常等着我们给出答案?是不是很少对事情提出自己的疑问?是不是更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而不是自己去思考为什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真的需要一起努力,帮助孩子改变这种状态了。
首先我们需要来思考下,为什么要培养提问力和审判性思维?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世界变化太快了。我们当年学习的知识,可能现在已经不适用了。我们的孩子将来要面对的世界,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那么,什么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能力呢?我们认为,提问力和审判性思维恰恰是这些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两种。提问力不仅仅是提出问题的能力,更是一种对世界保持好奇和探究的态度。审判性思维也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否定,而是一种能够理性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有了这两种能力,孩子不会轻易相信听到的一切,不会盲目接受看到的所有,他们会思考、质疑和探索,会自己寻找答案。这种能力,比任何具体的知识都更加重要,更能伴随他们一生。
而最为重要的,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从家庭环境开始,为孩子创造一个鼓励提问和思考的氛围。在很多家庭中,孩子提出问题后,家长可能会直接给出答案,或者因为忙碌而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愿意提问了。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方式,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表示赞赏和鼓励,然后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而不是立即给出答案。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你是怎么想到的?或者,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即使孩子说的不完全正确,我们也要先肯定他们的思考过程,然后再一起探讨。我们家里可以准备一些书籍和工具,甚至是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孩子能够自己去验证想法。当孩子看到他们的提问被重视,他们的探索被支持,他们就会更加愿意提出问题。
而除了环境,我们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也需要改变。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启发式的语言,少用命令式的语句。比如说,比起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我们建议家长们可以以这样提问的方式来代替: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或者,你觉得这种方法会有什么结果?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孩子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等待指令。我们还可以经常与孩子讨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比如读一本书后,可以问: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这种讨论没有对错之分,重点是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急于纠正我们所认为孩子犯的“错误”,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表达,然后引导他们思考不同的可能性。审判性思维正是在这种多元观点的碰撞中逐渐形成的。
此外,我们还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有些孩子不是不想提问,而是不知道如何提问。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有意识地教会孩子如何提出好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比如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然后逐渐引导孩子提出更深入的问题,比如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观点有什么证据支持?如果换一种情况,结果会有什么不同?我们还可以和孩子玩提问游戏,比如看到一件物品,比赛谁能够提出更多关于它的问题。或者读一篇报道,看看谁能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这种游戏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练习提问技巧。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提出问题不是为了难倒别人,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即使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即使问题可能没有答案,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所以也需要我们以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对待孩子的思维成长,要做好引导才能有效帮助孩子。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