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大家好。写下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心里装着很多这些年与在广深家教网有过沟通的家长朋友们,在交流过程中积攒下来的感触。尤其是关于我们如何跟孩子做好沟通,怎样做好倾听,又如何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给予真正有效的引导——这些看似日常却影响深远的细节。
今天特别想和大家聊一个很小但极其重要的表达习惯:试着把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你应该”,换成一句更开放的“你认为呢?”或者“你是怎么想的?”或许会更利于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效果。不知道家长朋友们是否发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跟他们之间的对话反而变得越来越短,有时候甚至变成了一种单方面的指令传达。“你应该去写作业了”、“你应该把手机放一下”或是“你应该选这个,听我的没错”。这些话听着是不是特别熟悉?
我们能理解,家长朋友们当然是出于关心。孩子成长时间宝贵,我们总想用自己的经验帮他们少走弯路,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好。这背后是爱,是责任,是着急,更是期待。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静下来感受过,当“你应该”这三个字一次次说出口的时候,孩子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是顺从、沉默或是敷衍,还是不经意间皱起的那一下眉头?
语言是有温度的,也是有方向的。它可以是沟通的桥梁,也可以是一堵阻碍的墙。“你应该”背后藏着的,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它像是一道判断题,答案早已设定好,孩子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甚至可能连回答“不是”的机会都没有。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表达也没意义,因为总有人会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而一句“你认为呢?”,哪怕只是简单五个字,传递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信号:我在乎你的看法,我想听听你的声音,我相信你有思考的能力。这句话把对话的主动权轻轻交到了孩子手里,它不再是一个需要抵抗的命令,而成了一个可以参与的邀请。
我们建议,在日常沟通中,尽量多用第二种方式。不是因为这样听起来更温和,而是因为它能真正保护并激发孩子两样非常宝贵的东西: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愿意跟我们分享内心的意愿。
对于思考能力。贴合实际地说,我们不可能永远替孩子做决定。他们总有一天要独自面对选择,小到选什么朋友和读什么书,大到未来想成为怎样的人和走怎样的路。如果从小听到的都是“应该”怎么做,他们就可能丧失自己判断的勇气和能力。相反,如果我们经常把问题抛回给他们——“你觉得接下来怎么做比较合适?”“这两种做法各有什么利弊呢?”那么我们就是在帮他们练习思考,锻炼他们分析、梳理和自主决策的能力。这个过程开始时或许艰难,但思考就像任何技能一样,越练越熟练。
再说沟通意愿。其实有时候孩子不愿意跟我们聊天,往往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不敢或者觉得“说了也没用”。当我们用“你应该”打断他们,或者急着给出标准答案时,我们其实是在无意中关闭了对话的门。而一句“你想怎么做?我很好奇你的想法”则会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他们会意识到,原来我的想法是值得被聆听的。有了这份安全感,孩子才愿意在遇到困难、感到困惑或者纯粹只是想分享的时候,第一个想到我们。
可能有些家长朋友会问:那难道我们就不能给孩子建议了吗?当然不是。关键在于顺序和语气。我们建议,先把表达的空间留给孩子,让孩子先说,我们后听。哪怕他们的想法还很幼稚或是不周全,我们也可以先试着理解他们思考的起点,再以平等分享的姿态补充我们的看法:“我以前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我是这么处理的,你要不要听听看?”这时候,你的经验不再是一种压迫,而变成了一份礼物。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
还有一个我们常常忽略的层面是,孩子其实是通过我们如何对他们说话,来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的。一个总被“你应该”驱使的孩子,内心也容易形成一个严厉的自我形象:“我必须怎样……否则就不够好”。而常被询问“你认为”的孩子,则更容易学会自我倾听和自我接纳。他们内在的语言会是:“我可以想想,我可以选择,我可以负责。”这是一种能陪伴他们一生的内在力量。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