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我们在本篇文章中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关于这一主题中,什么时候该等等再纠正,还有做好状态观察,以及纠正的方式等。
很多时候,我们建议老师不要急于纠正,而是先让孩子自己尝试完成整个任务。比如说,孩子正在写一篇作文,或者正在解一道比较复杂的数学题。如果老师中途频繁打断,孩子的思路可能会被打断,甚至失去继续下去的信心。我们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先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然后再整体来看哪里可以改进。
写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需要连贯的思维和情感的流动。如果总是在中途被打断,孩子可能很难找到写作的感觉,也很难享受写作的过程。同样,解数学题也需要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如果总是在思考过程中被打断,孩子可能永远学不会如何独立解决复杂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能完整地体验一次思考的过程。即使中间有错误,他们也可能自己发现并调整。如果自己没发现,老师可以在最后总结时一起指出。这样孩子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纠正。
我们建议老师可以在孩子完成之后,先问问孩子自己的感受,看看他们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元认知能力,还能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另外,对于一些需要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我们更建议延迟纠正。比如艺术类和写作类的作业,如果老师太早介入,可能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先让孩子自由发挥,然后再一起讨论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这样效果往往会更理想。创造力需要空间和时间来发展,如果总是用对错来评判,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创造热情。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做的是提供一个支持的环境,让这些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用过早的纠正来限制它们的发展。
同时,要想把握好纠正错误的时机,老师还需要学会观察孩子的状态。有些孩子自信心不足,老师一指出错误,他们就容易情绪低落。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建议老师多鼓励和少批评,即使要纠正错误,也要用非常委婉的方式。比如先肯定他们的努力,再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老师可以说:“你这个思路很有意思,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想,会不会更有趣呢?”或者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再试试看能不能做得更完美一些?”这样的方式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引导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有些孩子比较急躁,或者容易分心。如果老师不及时提醒,他们可能就会一直错下去。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可能需要更频繁地介入,但要注意方式,不要让孩子感到被指责。老师可以用轻松的语气提醒孩子注意,重要的是要让提醒变得自然而不突兀,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外来的干扰。
当然,时机固然重要,但方式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建议,老师在纠正错误时,尽量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比如:“你觉得这个答案有没有其他可能?”或者“这个地方我们能不能再想想?”这样不仅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问式的引导能够激发孩子思考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我们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不仅能改正当下的错误,更能学会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另外,我们觉得,老师最好不要一次性指出太多错误。孩子可能无法一下子吸收这么多信息,反而会感到不知所措。可以选择一两个最重要的点先纠正,等孩子掌握了再逐步扩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一次性指出所有错误,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相反,如果每次只聚焦一两个问题,孩子更容易掌握,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这对保持学习动力非常重要。另外我们还想强调一点:纠正错误之后,一定要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反馈。哪怕只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肯定。这样孩子才会感到自己的努力是被看到的,也更愿意继续改进。老师可以说:“你这个地方改得很好,说明你认真思考了”或者“我看到你在这方面进步很大,继续加油”。积极的反馈能够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让他们更愿意接受以后的指导和纠正。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中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