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今天想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的初中阶段。可能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上了初中,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时刻盯着,也长大了,自己能搞定不少事。再加上咱们平时工作也忙,有时候确实顾不上那么多。但我们想说的是,初中这三年,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真的非常关键,甚至从某些角度来说,它比小学和高中更需要咱们多花一些心思去关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慢慢聊。
首先,初中阶段是孩子学习路上一个特别重要的转折点。小学时期,知识相对简单,科目也不多,孩子之间的差距往往拉得不是特别大。但一到初中,学科突然增多,内容加深,尤其是语数英这些主干课,如果一开始没有跟上,后面想追上来,难度就会大很多。而且,初中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升学路径——能不能进入一所好的高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几年甚至更远的发展方向。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不要等到孩子成绩出现明显下滑了再着急。平时多留意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偶尔翻翻他们的课本和练习册,了解一下最近学了什么以及难点在哪里。并不是说要我们的家长朋友们天天盯着做题,而是做到心中有数。有时候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某个环节卡住了,又不敢或者不愿意开口问。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帮一把,或者找合适的老师补一补,很可能就跨过了这个坎。
除此之外,学习方法的转变也是这个阶段需要特别关注的。小学阶段的学习多以记忆和重复为主,而初中开始注重理解和应用。很多孩子一时难以适应,仍然沿用旧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事倍功半。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预习、听课、复习和总结的完整学习循环,培养他们整理笔记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这些学习能力不仅对初中阶段有益,更是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初中也是孩子心理和情感变化非常剧烈的时期。他们开始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内心敏感,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同伴的影响。有时候,他们表面上什么都不说,甚至装作无所谓,但其实心里可能正在经历一些困惑、压力或者矛盾。比如,他们可能会特别在意同学怎么看自己,老师是否喜欢自己,甚至开始思考“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问题。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很容易积累成消极心态,影响学习,也影响性格发展。
青春期的发展有其阶段性特征。初一时,孩子刚刚脱离小学生的身份,对新的环境既好奇又不安,此时特别需要我们的陪伴和引导。初二是个关键期,学科难度明显增加,青春期特征也更加明显,独立意识和叛逆心理都可能增强。初三面临升学压力,孩子的焦虑情绪往往达到高峰。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可能面临的挑战。
我们建议,咱们做家长的,尽量多创造一些轻松交流的机会。不一定非要是严肃的谈话,可能就是在饭后散步时,或者接送上下学的路上,随口问一句:最近在学校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事吗?和同学处得如何?哪怕孩子一开始不愿意多说,只要我们持续传递出愿意倾听的态度,他们慢慢会打开的。重要的是,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情绪。比如孩子说“好累”“不想学了”,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说“累什么累,我们当年更苦”或者“你不学习以后怎么办”。这样的话,往往会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反而更不愿意沟通。我们可以先表示理解,再说理。比如:“是啊,确实不容易,妈妈知道你最近作业多。要不要歇一会儿再试试?”
此外,初中阶段也是亲子关系容易发生变化的时期。孩子小时候可能特别依赖父母,什么都愿意说;到了初中,他们更愿意和同学朋友交流,甚至有时候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还唠叨。这种现象其实很正常,但如果我们处理不好,亲子之间的距离就可能越来越远。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试着调整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少一些命令和指责,多一些倾听和商量。把他们当作一个正在长大的朋友,尊重他们的意见,给他们一定的选择权。比如在报辅导班或是买课外书,甚至日常穿衣吃饭这些小事上,都可以适当让他们参与决定。沟通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我们发现,在孩子放松的状态下,比如运动后和睡前,或者一起做家务时,他们往往更愿意敞开心扉。创造这些自然的交流机会,比正襟危坐的谈话效果要好得多。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