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我们想在本篇文章中就这一主题与大家深入讨论。
在前文基础上,我们想请家长朋友们思考一个问题:请了家教,我们和家教老师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非常关键。答案是,信任与合作的伙伴关系。我们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建立起一种目标一致、彼此信任且信息通畅的伙伴关系。信任是这一切的基石。既然我们选择了某位家教老师,就应该在专业教学层面给予他充分的信任。我们相信他具备教授孩子的专业能力,相信他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合理的。
如果我们内心充满了怀疑和审视,这种情绪会不可避免地传递给孩子,也会让老师感到压力,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当然,信任不是盲目的,它建立在前期充分的沟通和后续的观察之上。而合作,则体现在信息的共享与行动的配合上。家教老师了解教学规律和学科知识,而我们,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我们知道他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情绪敏感点以及他过往的学习经历。这些信息,对于家教老师因材施教至关重要。我们建议,可以在辅导开始前,主动坦诚地向老师介绍孩子的情况,不仅是学习上的薄弱点,更是他性格上的闪光点和可能的小缺点。在辅导过程中,定期而简洁的沟通也非常必要。我们不必每次上课都全程陪同,但可以在课前或课后花几分钟时间,和老师交流一下孩子近期的状态,比如孩子最近在学校是否遇到了什么特别的事情,情绪上有没有大的波动,或者我们发现他在某个知识点上好像突然有好的理解进步等等。这些来自我们视角的补充信息,能让老师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配合老师提出的一些建议。比如,老师可能会建议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或者建议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计算练习。如果我们能在家中协助孩子落实这些看似细小却至关重要的学习习惯,那么家教辅导的效果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巩固和延伸。我们要明白,家教老师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有限,很多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巩固,最终要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坚持。所以,家长朋友们,我们和家教老师是站在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帮助孩子进步。只有我们之间建立了稳固的信任与合作桥梁,孩子才能在这座桥上稳稳地走向更远的目标。
此外,出于爱和责任,我们的参与有时会不自觉地走入一些误区。提前意识到这些,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期望值过高,急于求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且不断积累的过程,尤其是弥补之前落下的知识,更需要时间和耐心。如果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些急切心态,认为请了家教,成绩就必须立刻大幅提升,那么这种焦虑会像一座大山,压得孩子和老师都喘不过气。学习效果的体现,有时是显性的分数提高,有时却是隐性的,比如学习兴趣的回升、思路的打开和自信心的重建等。我们建议,要多关注这些隐性积极的改变,它们往往是更大进步的序曲。
第二个误区,是角色错位,把自己当成了第二个老师。很多家长朋友自身学历很高,甚至对孩子的学科知识也很精通,这本身是好事。但如果在辅导过程中,我们总是忍不住以老师的姿态去纠正和讲解,甚至和家教老师讲得有所出入,就会让孩子陷入困惑和混乱。在家里,我们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是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的人。知识的传授,应该更多地交给专业的老师。我们可以是孩子学习上的同行者,和他一起探讨;也可以是听众,听他复述学到的知识;但我们要注意和把握好成为孩子在家里的“裁判”。
第三个误区,是过度包办,这可能会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这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代替孩子向老师提问,代替孩子整理学习资料,甚至代替孩子思考。我们总是觉得这样效率更高,更能让孩子少走弯路。但事实上,学习的核心就是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法被替代的。我们包办得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弱。最终,我们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学习上的懒惰者,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意识到这些误区,我们就能在日常的参与中,时常反思自己的言行,看看我们是在推动孩子,还是在替代孩子;是在缓解焦虑,还是在制造焦虑。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中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