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孩子学习过程中,一个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却又可能未曾真正深入挖掘其巨大价值的习惯——自查。自查,听起来很简单,就是自己检查嘛。但我们今天想说的,绝不仅仅是做完题后看一遍对错那么简单。我们希望和您一起探讨的,是一种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一种关于独立、责任和精准的成长必修课。
我们为什么如此看重自查呢?因为在我们接触的大量家庭中,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孩子把作业和考试视为一项任务。任务的心态就是,只要我写完了,把空白填满了,我的使命就结束了。至于对错,那是老师和家长需要去评判的事情。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奋笔疾书,写完最后一个字,笔一扔,长舒一口气,就跑去看电视或者玩了。而随后,检查作业的“战役”就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打响。家长火眼金睛地找出错误,孩子则不情不愿地回来修改,整个过程可能伴随着唠叨、争执和无奈。
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他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和被审查者。学习的主体是谁?表面上是他,但实际上,判断对错、发现问题和承担后果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家长和老师身上。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产生依赖心理,也会缺乏对学习成果的真正责任感。他会觉得,学习是为别人学的,检查也是为别人检查的。而自查,恰恰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稳稳地交还到孩子自己手中。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它的重要性,是因为它带来的好处,远不止于当下作业本上的一个对勾。
那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关于考试中的自查,我们的目标是从“怕时间不够”到“会掌控时间”。如果说作业自查是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的演练,那么考试中的自查,就是在紧张时间限制下的实战。很多孩子考试后捶胸顿足,因为不是不会做,而是粗心错了,或者漏做了题。这种失分最为可惜。考试中的自查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发挥出自己真实水平。
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一种观念:考试的时间,是包含自查时间的。我们建议孩子在平时做练习卷时,就有意识地进行时间分配的训练。比如,一张试卷,他应该计划用一定时间来完成答题,再至少留下足够的一小段时间进行全盘的复查。这个观念一定要根植于心,不能总想着争分夺秒地做完,然后等着交卷。
那么,在宝贵的几分钟复查时间里,应该查什么呢?我们建议孩子遵循以下顺序来做好:
第一,查“硬伤”。所谓硬伤,就是那些只要被发现,就一定能立刻改正的错误。首当其冲的就是个人信息——姓名和准考证号等是否填写正确。这听起来可能极其平常,但每年都有学生在此栽跟头。其次是答题卡填涂是否准确,有没有错位或者漏涂。这类错误一旦发生,后果是灾难性的,所以必须优先确保万无一失。
第二,查“遗憾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粗心点,有人总是抄错数字,有人总是在单位上出错。我们建议孩子在平时就建立一个自己的错题本或者“粗心清单”,记录下自己最容易犯的这类低级错误。在考试复查时,他不需要把每道题都重新算一遍,因为时间不一定允许,而是有针对性且快速地去扫描那些自己曾经跌倒过的地方。比如,一个孩子知道自己经常在去括号时忘记变号,那么复查时,他就专门去看所有涉及去括号的步骤。这种定向检查,效率最高。
第三,查“存疑标记”。我们强烈建议孩子,在答题过程中,如果遇到一时不确定或是需要回头再想的题目,可以在题号旁做一个极其轻微且不违规的小记号,比如一个小小的点或者问号。这样,在复查时,他的目光就能直接锁定这些“存疑题”,进行第二轮的重点思考。这避免了在复查时漫无目的地重读所有题目,节省了大量时间。
第四,快速浏览全局。确保没有漏做题。可以快速扫一眼整张试卷,核对一下题号,看看有没有某一问或是某一个步骤被无意中跳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提醒孩子注意检查时的心态。很多时候,第一遍的解题思路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惯性,复查时很容易顺着原来的思路再走一遍,从而发现不了问题。我们建议孩子,在复查一些关键题目时,可以尝试换一种思路来验证。比如数学题,看看有没有别的解法;语文阅读理解,重新品味一下关键词句。有时候,角度的切换能带来新的发现。
考试中的自查,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能力。它需要孩子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依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条理。这种能力,同样需要通过平时的作业自查来打基础,通过模拟考试来反复锤炼。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多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