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22183907
家教服务时间:08:00-22:00
一对一辅导
家教上门执教
资质审查把关
客服售后跟进

化学教学中的模糊教学艺术

浏览:527  来源:广深家教信息网  日期:2009-09-25
摘要:高中化学从内容上有许多需要模糊处理的地方,这是由学生所学知识的阶段性以及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决定的;另外在教学中有意地创设一些“模糊”,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得清楚,而不是听老师讲清楚,从而让学生充分锻炼和展示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学中的模糊是科学也是艺术
关键词:模糊,教学,艺术,学生,化学
美国数学家查德于1965年创建的模糊集合理论,不仅开拓了数学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对于化学教学改革也有积极意义。模糊教学艺术是针对精确性教学造成学生全面性发展的缺憾而提出来的,其依据是师生模糊思维能力以及教学中大量模糊信息的存在。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是随着人的认识由浅到深,由模糊到清晰而不断发展的,体现在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不精确到逐步精确。现在化学这门学科已包含了相当多的知识,但它是复杂的,在不断地被创新、研究、拓展,并且还有很多领域我们无法预测,因此很多问题只能依靠模糊思想来解决才比较客观。
一:教学过程的模糊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教师讲得淋漓尽致,讲得各个方面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细致入微,不留余地,可稍加变换,综合学生却还是动不了手,动不了口。考究原因,问题多不在学生,而常在教师。教师把问题说得清清楚楚,学生只须听听记记,可笑处只需一笑,需应和时只需喊一声“是----”“对----”足亦。因此,模糊教学策略就是要给学生有意的创设一些“模糊”,创造生疑的环境,其艺术性妙在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妙在促其主动求得而不是被动接受。谁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谁才是最有才华的教师。而运用“模糊策略”,便是让学生施展才华,培养锻炼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教学语言中的模糊艺术
   模糊语言主要是使用不能严格划定范围的词语,如高和低、热和冷、浓和稀、难和易、深和浅。它具有凝炼、生动、形象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被广泛的使用。
    对于描述反应现象、物质的物理性质,这些感性基础上的问题,运用模糊思想则能更好地体现其直观生动的形象。如描述氯气的毒性:吸入少量氯气会使鼻和喉头的粘膜受到刺激,引起胸部的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氯气会中毒致死。若改为氯气有毒,具有刺激性气味,这样就更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因为一般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都有毒。
    对于化学量的修饰时,无法或没有必要知道严格界限则用模糊语言。如:金属性、非金属性、反应速率、酸碱性、热稳定性、活泼性、氧化还原性等。
    对于溶液颜色问题常用模糊语言。如溶液颜色与浓度有关,当未指明浓度时,对溶液的颜色就不能机械记忆,如高一《卤素》中CuCl2的颜色,观察到出现蓝、绿、蓝绿等不同颜色。卤素单质水溶液的颜色特别是溴水和碘水,随浓度不同可能出现各种颜色。
    对于溶液的浓度问题,高中经常接触硫酸和硝酸。硫酸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等性质,而稀硫酸没有,但多大浓度为浓稀的界限,却不容易确定,只能定性处理。硝酸随浓度不同还原产物也不同,硝酸浓度界限也不易确定,而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度还在不断变化。
    有机中的定位效应不能过分强调产物的类别,因为有机反应一般副反应比较多,在这里只能用模糊语言。
三、在处理“两个衔接”方面的模糊教学艺术
现行教材内容给人的印象是书上的理论是经典的、完美的,让人觉得是权威的,不容置疑的,这样学生容易将其当做万能的教条,认为无需加以改变。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人为强调过死。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机械,不易形成怀疑批判精神,即缺乏创新精神,一旦升入高一级学校,发现原来奉为金科玉律的一些理论不灵了,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他们未看到任一理论的发展性与一定适用范围,太习惯于按步就班,于是当发现不能绝对化时,就认为化学毫无定规无法学习,于是便转向死记硬背,而不能辨证地、动态地看待问题。所以在化学中在输出信息时既要有清晰的,又要有模糊的。当然,模糊并不是讲得含混不清,而是“引而不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化学学科的科学性,以及初高中、中学与大学内容的衍接。
    1、初中与高中内容衔接中的问题
      学生不理解工业上为什么可用Na制K(Na+KCl=NaCl+K↑),在学生看来,K比Na活泼,按理应是K置换出Na,Na无论也不可能置换出K。再如,强酸制弱酸原理的应用,初中学习时,认为此规律是一陈不变的,到高一学习了《硫》一章后,对于反应H2S+CuSO4=CuS↓+H2SO4为什么可以发生就不理解。这两个例子究其原因是头脑中只死记硬背某些判断依据,没有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强调过死,使学生误以为它们是绝对正确的判据,而在此中应应用模糊思想。
    2、高中与大学内容衍接中的问题
      如,电子式的书写,由于电子式只表示分子的平面结构,由于原子轨道这一部分内容进入大学才学,所以在这儿就不能判断 Ca : 与 Ca ,C 与 C 哪一种写法更合理,这时应模糊处理。
      硝酸浓稀与氧化性强弱关系的问题,中学教师常从反应快慢来解释此问题,这实际是错误的。因为进入大学可知:反应快慢是动力学问题,而氧化剂还原剂强弱与电极电势有关,是热力学问题。在实际反应中主要考虑热力学因素,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动力学因素。
      对于酸碱的分类问题,有多种理论,中学中学习的只是酸碱分类的一种理论,它对于象NH4+是酸CO32-是碱就不适用了,但运用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酸碱质子理论:凡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则就适用了。
四:模糊教学艺术在学生评价方面的应用
在教学评价中坚持'模糊'策略实则是坚持以多元标准评价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比如:当学生手解答问题对错参半时(事实上可能经常如此),教师肯定其对的部分,错的点到辄止,甚至忽略不讲;当学生为某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不作定论,而将其此导至课外;当有些教学内容学生暂无法理解时,教师不强求,而利用个别辅导时间予以解决。当学生的几种意见都有其正确性时,教师不求'大一统',均予以保留;当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虽比不上教材提供的方法时,教师不简单地加以否认,而肯定其创新价值等。
所以,在化学的教学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以及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上,该模糊的绝不要过于精确,否则反而易造成学生的认识误区,甚至是科学性错误;从教学过程上,通过诸如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开放性题目的设置,探究性课题的提出等恰到好处的模糊教学有利于主体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地发展;从教学评价上模糊教学更能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良好发展。教学中的模糊艺术是科学地模糊,是有意创设的模糊,不是备课的不精,不是教学的苍白,不是讲解的含糊,也不是简单地提几个问题,它的基础是教师的心如明镜和巧妙设计。所谓“模糊策略”,有意地创设“愤”与“悱”、“启”与“发”的情景和氛围,是教师智慧的反映,“从教得清楚明白到故意不讲得清楚明白”是教学的一种较高境界和艺术。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正确使用模糊思想,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1] 戴汝潜,曹洪昌,范杰 .《曹洪昌化学教学艺术与研究》
[2] 戴汝潜,陆禾,郁波,林敬文.《陆禾化学教学艺术与研究》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扫一扫,微信咨询
家教服务热线请优秀家教老师,从一个电话开始…
您身边本地的家教网,更了解深圳的老师和孩子
0755-22183907
13632816488
广深家教APP下载
公司简介
更多介绍
   深圳广深家教网隶属深圳天元北极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旗下一家专业的深圳家教网站。本站成立于2009年,已经十五年历史,是深圳上门家教知名品牌。本站专注深圳上门家教,服务深圳六大区,提供深圳近百所学校优秀深圳上门家教老师及985、211院校毕业的优秀大学生;所安排的每一位深圳上门家教老师,均必须经过深圳家教网站工作人员严格认证和考核,确保教学质量,在深圳家教业界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口碑。找深圳罗湖上门家教老师、福田上门家教老师、龙岗上门家教老师、南山上门家教老师、宝安上门家教老师等可直接致电本站,24小时安排到家。
深圳市天元北极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24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ICP许可证:粤ICP备091016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