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放错时,父母一定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过错,应为一件看似非常简单的事情,它的背后却往往没那么简单,也许孩子做错事的初衷是好的,也许孩子做错事的确情有可原。
总之,应当尽可能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以便了解事情的真相,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往往有很多父母在知道错怪了孩子后,总是一句:“是我错怪你了,但你这孩子怎么不早说呢?”带过。课时父母大概没想过,自已到底有没有给过孩子解释的机会?这样“错怪”的事情还会不断发生,不会因为父母的道歉就根治。这是问什么呢?关键在于父母虽然知道错怪了孩子,但是没有意识到自已在责骂孩子前应该先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丁丁上幼儿园了,他是个调皮的小男孩,总是与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所以不断有小朋友向老师报告丁丁的“罪行”。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丁丁给老师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觉得他是个淘气捣蛋的孩子,于是,以后每当丁丁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时,老师总是偏向其他小朋友,认为是丁丁不对,而丁丁对于老师的批评也总是嘟着小嘴,一脸地不服气。有一天,又有个小朋友来向老师告状,他说丁丁把几盒橡皮泥放在了水里,老师一听,顿时非常生气,她看到丁丁就问:“你为什么把橡皮泥扔到水里?橡皮泥是给小朋友捏的,不是放水里玩的!你知不知道这样做很不对啊!”没想到丁丁听了却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反正老师也不会听我解释的。”老师当时没有在意,因为丁丁确实很淘气,他那样做又能有什么原因呢?她有一次把一只龙虾的大钳子给扭了下来,结果龙虾死了,还有一次拔了小朋友的一根头发,害得人家哭了好久,还有一次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总之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而老师也没错都是批评他,而没有给她解释的几盒。
可是后来,老师通过其他的小朋友了解到,丁丁之所以拔掉了龙虾的大钳子,是因为怕它会夹痛其他小朋友,丁丁的爸爸也告诉老师,丁丁并没有想去把前座小朋友的头发,而是看到她的头上有一根草,想给她拿下来,没想到在拿草地同时也拔下了人家的头发,而丁丁和小朋友打架,也是因为那个小朋友先欺负了丁丁的好朋友,丁丁为朋友抱不平才和她打了起来。老师知道这些情况后觉得很后悔,难怪丁丁会说:“反正你也不会听我解释的。”从那以后老师特别注意丁丁的举动,当小朋友们再来告他的状时,她都会先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静下心来倾听她的解释,不光时对丁丁这样,对其他小朋友也是这样。
于是小朋友们越来越信任老师,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责骂孩子,而不给她解释的机会,如果父母不管孩子是否做错了事情,都不问缘由,直接把责任都推到孩子的身上,一味地批评和处罚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父母对着干。所以,父母在看到孩子犯错误时,不要劈头盖脸地就斥责孩子,而是应该先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然后再顶下定论,这样才能博得孩子的信任和喜欢。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当孩子犯了一个小错时,父母总是单凭自愿了解的情况,就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一些不中肯的批评和指责,当孩子想要申辩和解释的时候,父母通常会更加生气,人物孩子是在狡辩,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也是“不用解释!”可以想象,孩子这个时候该由多么委屈啊!虽然父母在事后为冤枉了孩子而向她道歉,但对她的伤害却是无法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