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通常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她对自已生存、成长的坏境以及所面对的精彩世界都充满了好奇,而且总是突发奇想,有意无意做出一刺耳出格的事情,而父母通常将孩子的这种“出格”行为,看成是“越轨”或是“破坏纪律”,进而加以责骂和限制。然而父母不知道,他们这支奴干限制行为很可能将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扼杀在框框里。如果父母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出格”行为,并对她加以正确的引导,调到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时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和面对挫折的勇气,那么“出格”的孩子也能成为人才。
一堂美术课上,老师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关于鸭子的故事,然后又讲了鸭子的身体特征,告诉孩子应当这样画鸭子,接着他给了孩子们每人一张白纸,让他们自由发挥,在纸上绘出自由想象出来的关于鸭子的故事,孩子们都显得很兴奋,互相说笑着开始了他们的创作。
5岁的小小没有像其它孩子一样动笔就画,而是想了很长时间才动笔,而且一出出手就画了半只鸭子,那些陪孩子画画的父母们看到小小那张大纸上什么都没有,只在画纸边上画了半只鸭子,都觉得惊诧,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怎么这孩子只画了个鸭屁股呀!怎么在这乱画呢?”“就是,好好一张纸不画干嘛画到边上去啊?”.....次起彼伏的议论声让小小妈妈着急了,她对小小说:“你看你画的什么啊,看看人家画的多好啊!你赶紧把纸翻过去重画一副吧!”老师见此后,似乎胸有成竹,她很快就完成了那幅画,老师让她给大家讲讲画的内容。于是小小开始讲起她画中的故事:“鸭妈妈和鸭宝宝出去玩,可是走散了,小鸭去问青蛙妈妈:你好!你看到我的妈妈了吗?青蛙妈妈没看到,小鸭又问乌龟姐姐:你好!你看到我的妈妈了吗?乌龟姐姐也说没看到!最后小鸭终于找到了自已的妈妈,原来,妈妈去找妹妹了!后来妈妈带着小鸭和妹妹一起去了游乐场!”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那画中的半只鸭子,是已经走出画面的鸭妈妈,鸭妈妈去找妹妹,才走出一半,所以画纸上只有半只鸭子。看着孩子这副颇具创意的画,老师为孩子感到欣喜和骄傲,而小小的妈妈也为孩子感到震惊,对于一个才5岁的孩子来说,她做的这些事情总显得多么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啊,而这份“出格”也显得分外宝贵。如果当时孩子的这份“出格”没有收到老师的鼓励,她就不会觉得这是好的,甚至会在父母的纠正细形成固定模式下的审美观,而老师适时地鼓励保护孩子的创造意识,让孩子的“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虽然强烈的“出格”思想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害处,但孩子的“出格”思想也有着不可思议的积极作用,父母应当明白,孩子的“出格”意味着他的成长,那些“出格”行为是孩子对自营生理心理成熟的一种尝试性反应,向父母表示他已经有了自已的想法,不再像以前一样依赖父母了。
父母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出格”,和孩子们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