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大家好,当我们把第一本练习册放进孩子的书包时,就开启了一场需要智慧和耐心的长期修行。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相信也有家长朋友经历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的老师教,有的孩子学得轻松愉快,有的却举步维艰?为什么重金聘请的家教老师,有时反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今天,我们现在这来和您共同探讨这个关乎教育成效的核心命题——如何通过科学诊断及精准匹配,让家教辅导真正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助推力量。
我们发现很多家长朋友一发现孩子成绩波动,就像遇到火警般急着四处找补习班。但我们想提醒大家:教育干预和治病救人同理,精准诊断比匆忙治疗更重要。我们建议大家可以用2-3周时间完成以下四步深度排查:
第一步,建立动态观察日志。大概需要持续14天的时间,我们需要准备一个专用记录本,每天观察三个黄金时段:一是作业时间,记录孩子在每科作业的耗时、涂改次数及求助频率;二是复习时段,这个时间需要注意孩子对于知识回忆的完整度及思维导图构建能力;三是错题订正,这里则需要注意观察统计错题类型、分析错误归因,包括概念模糊、计算失误及审题偏差等。曾经有个初三家长与我们分享过,通过记录发现,孩子每逢周三数学作业错误率非常高,后来发现是每周三体育课后过度疲劳所致。这种周期性问题,仅靠补习肯定是无法解决的。
第二步,试卷三维分析法。考试后不要直接把试卷塞进文件夹,建议和孩子一起完成“错题三问”:
红色笔圈出本不该错的题:是计算跳步?单位漏写?还是誊抄失误?
蓝色笔标注完全没思路的题:对应教材章节页码、知识点名称;
绿色笔标记老师讲过却遗忘的题:暴露的是记忆方法问题还是课堂专注度问题。
广深家教网曾经辅导过的一位五年级学生的期末试卷显示,科学简答题得分率仅为48%,经分析后发现并不是知识欠缺的问题,而是不会用专业术语表述现象。这种情况需要的是表达训练而非知识灌输。
第三步,家校沟通需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则,也就是在与班主任沟通时:
沟通就要抓住重点信息进行了解,一要问具体表现——“最近三次课堂提问中,孩子主动举手的次数?”二要问进步空间——“相比上月,哪个知识模块掌握度提升最明显?”三要问异常信号——“有没有观察到孩子突然抗拒某科作业的情况?”
当然还要注意避免一些无效沟通,也就是一不要泛泛而谈——“我家孩子最近怎么样?”二不要过度比较——“和班里第一名差在哪里?”三不要忽视非智力因素——“上课有没有经常揉眼睛、打哈欠?”
第四步,网络时代可能也有不少家长朋友们会选择借助电子工具,我们想提醒大家在选择测评系统时要注意:优先选用能区分知识漏洞和能力短板的诊断系统,同时警惕单纯以题量取胜的刷题式测评;并建议选择生成雷达图的智能系统,这可以帮助直观观察信息。
进一步,在找到孩子的学习症结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考虑像中医配药般精心搭配教学资源。这里我们需要记住一个原则: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以下是我们总结出来供家长朋友们参考的核心四维评估体系:
一是知识维度匹配。针对不同的类型,我们需要有不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对于基础薄弱型,我们需要为孩子选择善于搭建知识框架的结构型教师;而对于解题困难型,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匹配熟悉解题方法论的老师;再对于应试技巧欠缺型,就需要位孩子寻找熟悉本地考纲的家教辅导老师。
二是关于认知风格的匹配。比如有些孩子的学习偏好是视觉型,那么孩子就更适合擅长思维导图教学的老师;而对于偏好听觉型的孩子,则需要选择语言感染力强的故事型老师;再对于学习偏好为动觉型的孩子,就要为孩子寻找善用教具的实践派教师。
三是对于心理特质匹配,我们需要从孩子实际成长心理状态出发去考虑。主要可能较为常见的问题有三种:对于焦虑型孩子,就需要情绪稳定的“定海神针式”老师;而对于畏难型孩子,则更适合擅长分解目标的阶梯搭建者;在对于叛逆型孩子,我们需要为孩子匹配懂得以退为进的心理战术专家。
四是要考虑成长阶段匹配。我们的建议是,对于小学中低段的孩子,要寻找侧重学习习惯培养型教师;对于小学高段,则可以主要考虑小升初衔接相关;到了初高中阶段,则要优先选择学科思维训练师。
为孩子寻找家教辅导老师,一定不是一件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需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安排一位对孩子学习真正有所助力的家教辅导老师。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