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刚开始,不少家长朋友就有些焦虑地跟我们聊起,孩子总说无聊,缠着家长朋友们带着出去玩。
家长朋友们,这无聊二字,听在耳朵里,是不是也让我们心头一紧?仿佛它预示着时间的荒废和教育的缺失。我们完全理解那份心情。我们总是希望孩子的每一分钟都被赋予意义,被知识、技能或美好的体验填充得满满当当。害怕他们无所事事,害怕他们落在别人后面,更害怕宝贵的光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溜走。
这种焦虑,源自于我们最深切的爱与期待。然而,我们建议,不妨稍微松开那根紧绷的弦,换个角度去审视这份令孩子抱怨和令我们焦虑的无聊。它并非时间的空洞,而恰恰可能是孩子内心世界得以自由舒展并积蓄力量的宝贵留白之地,是一扇通往秘密花园的独特入口。当孩子感到无聊,那空洞的眼神和无所事事的小手背后,恰恰是创造力引擎悄然点火的微妙时刻。
孩子无聊地坐着,眼神或许有些迷茫,手指无意识地摆弄着地上的小石子,或者反复折叠着一张纸片。这种表面上的停滞,并非大脑的休眠。相反,它摆脱了既定任务和成人指令的严格束缚,进入了一种更为自由的思维漫游模式。在这种状态下,大脑中平时被压抑或忽略的神经连接开始活跃,各种看似毫无关联的念头、记忆碎片、感官印象和奇思妙想开始不受控制地涌现和碰撞。这看似混乱无序的内在过程,恰恰是原创性思维和创造力诞生的温床。一个独特的点子,一个新颖的解决方案,往往就诞生于这种看似散漫的自由联想之中。
没有了唾手可得的精致玩具和大人精心安排的活动流程,孩子被迫将目光投向身边那些最平凡不起眼的事物。一个普通的空纸箱,在成人眼中不过是待处理的垃圾,但在无聊孩子的眼中,它瞬间拥有了无限可能——或许可以是坚固的城堡,也可以是藏匿珍宝的神秘基地。几个散落的沙发靠垫,可以化身为需要翻越的崇山峻岭。这种将平凡赋予非凡意义的能力,其根源正是无聊所催生的内在驱动力。孩子们需要自己动手,将脑海中的图景在现实世界中搭建出来,让飘渺的想象落地生根,变得可触可感。每一次这样的尝试和转化,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对创造力最真实有效的锻炼。正是在这些由无聊催生的自发性创造活动中,孩子体会到了无中生有的乐趣和掌控感。
所以当孩子向我们抱怨好无聊时,请保持一颗理解包容的心去看待,因为这往往也是他们开始学习自我娱乐这门人生必修课的重要起点。
或许平日里我们太习惯于为孩子打点好一切,精心规划他们的游戏、学习、社交和兴趣发展,日程表精确到分钟,生怕出现一点空白。然而,真正的自我娱乐能力——那种能够独立持续地为自己找到乐趣和意义的能力,恰恰诞生于计划之外的空隙,诞生于那份需要自己去填补的空白感。当没有大人为他们做好安排,孩子不得不独自面对那份突如其来的空和静。初始的茫然、无措甚至烦躁,都是非常自然的反应。但正是这种不适感,构成了学习的动力。
渐渐地,在这种没有外部刺激的环境里,孩子会开始尝试自己找点事情做。这个自我摸索驱动的过程,其价值远超活动本身。他们可能会从书架深处翻出一本蒙尘的旧书,意外地沉浸在一个早已遗忘的故事里;可能只是长久地凝视窗外,观察树叶如何在风中摇曳,云朵如何缓慢地变换形状,并在心中默默编织着关于它们的故事。正是在这种看似漫无目的探索中,孩子逐渐品尝到了独处的甘甜,发现了内心深处能够源源不断产生快乐和满足感的泉眼。他们开始领悟到,快乐并非总是需要外界的给予,自己就拥有创造快乐的内在力量。
内在的安静,是深度思考不可或缺的土壤。在无聊的静默中,孩子的大脑才有空间去处理更复杂的信息,进行更长时间的推演。他们可能会开始琢磨一些平时一闪而过来不及深究的问题:为什么秋天树叶会改变颜色?蚂蚁那么小,是靠什么找到回家的路的?昨天和小伙伴闹别扭,自己当时说的话是不是太过分了?这些思考可能天马行空,不成体系,甚至在我们看来有些幼稚或不着边际,没有标准的教科书答案。但正是这种看似笨拙的自我发问和摸索答案的过程,能够有效地锻炼着孩子整理思绪的能力,并尝试运用已有知识或观察进行推理和解答。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