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我们认为,适度在安全环境下的无聊,不仅不是洪水猛兽,反而是一种被现代社会快节奏所忽略的珍贵养分。它给予孩子一个难得的暂停键,让他们得以从外部源源不断的刺激和安排中抽身出来。当外界的喧嚣和指令暂时退去,当孩子不再被动地接收和反应,他们内在的那个小小宇宙,才有机会真正苏醒,开始自主地运转和探索。那么,在本篇文章我们想对于本次主题做进一步讨论,家长朋友们,面对孩子的无聊时刻,我们具体可以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地守护这片秘密花园的成长呢?
我们建议,首要且关键的一步,是勇敢地在孩子看似紧凑的日程表里,刻意留出一些空白地带。不必追求将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小时都用兴趣班、作业或我们所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填塞得密不透风。每周专门划出一些没有预设任务也没有电子屏幕干扰的自由时间。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段时间,完全属于你自己,由你做主。即使他们起初表现出不适应,抱怨无聊,甚至缠着你,也请温和而坚定地守护住这段空白。让他们明白,空白不是缺失,而是一种等待他们自己去描绘的宝贵画布。
当孩子带着委屈的表情说无聊时,我们建议努力克制住我们作为父母那几乎本能般的冲动——立刻提供解决方案。不要条件反射地拿出新买的玩具,不要顺手就打开电视或平板电脑,也不要急切地提议玩某个你想到的游戏。取而代之的是温和的鼓励和开放性的引导:宝贝,想想看,你现在最想做什么呢?爸爸妈妈小时候觉得无聊的时候,会自己给布娃娃编故事,或者用积木搭个想象中的城市,你要不要也试试?或者,你看看你的房间里,有什么东西可以组合起来变成好玩的?巧妙地把解决问题的球,轻轻抛回给孩子,点燃他们自己思考的引信。这个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价值所在。
当孩子终于沉浸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哪怕在我们成人看来,他们的游戏显得无比幼稚、混乱甚至毫无逻辑,比如把一堆瓶盖排成长队,自言自语地编着外星语故事,我们建议尽量克制住干预和打扰的冲动。不要因为觉得他玩得不够高级或是益智,而急于纠正或提供更好的玩法;不要因为觉得他弄乱了空间而立刻打断要求收拾。这份全身心投入物我两忘的专注状态,正是创造力、内在驱动力和自我探索精神在悄然生发作用的最宝贵时刻。保护这份专注,不去惊扰孩子内心那方自我构建的小天地,就是在小心翼翼地呵护那棵正在破土而出的创造力幼苗,为它挡风遮雨。
当然,我们所倡导的,是安全环境下的适度无聊。它绝不是指对孩子长期的情感忽视或冷漠的放任不管。我们强调的留白,是在提供基本安全感、关注和必要支持基础上的留白。同时,我们为孩子提供的物理环境本身,也能成为激发他们内在灵感的无声助手。在家中,可以有意识地常备一些开放性且低结构化的材料,比如不同形状的积木、充足的画笔和纸张以及安全的废旧物品回收角,甚至是在户外散步时收集来的形态各异的石头树叶小树枝。一个安静、舒适且允许孩子自由发挥的小角落,哪怕只是房间的一隅,也能成为孩子秘密基地的雏形,成为他们梦想启航的港湾。
家长朋友们,孩子的成长之路,既需要疾风骤雨般的挑战来锤炼筋骨,也需要和风细雨般的滋养来浸润心灵。而适度的无聊,正是那一片看似空寂荒芜实则蕴含无限生机的沃土。它迫使孩子停下被外界驱赶的脚步,调转目光向内探索,去聆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去唤醒沉睡在潜意识深处的想象力精灵,去练习与自己对话以及与自己和解的艺术,去发现平凡日常中隐藏着的非凡乐趣与奥秘。
所以,下一次,当孩子带着些许茫然和期待的眼神望向你,说出那句“好无聊啊”时,请不要焦虑,也无需自责。不妨蹲下身来,给他们一个温暖而充满信任的微笑,轻声鼓励:去吧,孩子,到属于你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尽情探索一番吧。我们相信,就在那片此刻看似空白的时光里,正孕育着你想象不到的神奇与力量。
这片由适度无聊所守护的留白之地,终将化作涓涓细流,滋养孩子一生的创造力根基、独立思考的勇气以及那份不依赖于外界喧嚣的内在丰盈感。而这也正是我们所能给予孩子的,关于时间、自由与心灵成长最为深刻和宝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