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我们在上篇文章中,与大家讨论了关于这一主题的基础部分,而对于本篇文章,我们想进一步和大家来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做。
基于前面的基础,我们想和家长朋友们说:放下尺子,蹲下身子,做孩子天赋的守护者而非评判官。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当看到孩子又沉浸在他的无用爱好中时,请先深深地呼吸,努力放下心中那把急于衡量是否有用的尺子。尝试着真正地蹲下来,不仅是身体上的蹲下,更是心态上的放低,带着欣赏和好奇,去进入孩子的世界。以下三步供朋友们参考:
第一,按下暂停键,保护专注力。当孩子全神贯注于他的“无用”探索时,如果不是紧急情况,比如有安全风险,那么请尽量不要随意打断他,这种深度沉浸的专注状态极其珍贵。让他享受那份心无旁骛的投入感。我们的不打扰,就是对他探索精神的最大支持。
第二,我们可以真诚地观察与询问,而非评判。不要急于下结论。安静地观察一会儿,看看他到底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他的表情和动作传递出怎样的情绪。然后,带着真诚的兴趣去询问:“哇,这个看起来很有意思,你能告诉我你在做什么吗?”、“这片叶子哪里最吸引你呀?”、“这个形状你是怎么想到的?”。记住,我们的目标是了解他的世界,理解他的想法,而不是指导或评判。我们的问题或许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孩子表达和分享的大门,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他思维运作的独特路径。
第三,要认可过程与努力,而非只看结果。不要只关注孩子最终取得了什么“成果”。重点去肯定他在这个过程中展现的品质,比如专注、坚持、细心观察、大胆尝试和独特想法等。比如可以说:“我注意到你观察那片叶子观察了好久,真认真!”、“你试了好多次才让这个不倒翁站稳,真有耐心!”、“这个想法真特别,我从来没这样想过!”。父母的目光和语言,不能只有审判,而应该还要是孩子心中天赋激发最需要的支撑和守护。我们的认可,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更有勇气和信心去继续探索。
第四,要在力所能及的范文内尽可能提供空间与资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家里为孩子开辟一个小小的“无用探索角”,让他可以安全地存放和摆弄他的“宝贝”们。不必追求高大上,一个旧纸箱、抽屉或是角落的垫子都可以。偶尔,也可以根据他的兴趣,提供一些简单开放性的材料,丰富他的探索体验。这在无形中告诉孩子:你的爱好是被允许和尊重的。
进而,我们还应该帮助孩子寻找平衡,要在现实的土壤中为天赋留一方天地。我们非常理解和清楚,对于家长朋友们而言,更为重要的还是在于孩子的热爱与学业之间的影响。尊重“无用”热爱,绝不等于放纵孩子完全抛开学习任务。关键在于如何在现实要求和保护孩子内在兴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同在精心规划的花园里,也要为那些不知名却可能异常美丽的小花留出一块自由生长的土地。所以我们总结出以下三个重点分享给大家参考:
一是要建立清晰的界限与约定:与孩子温和而坚定地沟通,明确哪些是必须完成的责任比如作业和基本家务等,哪些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比如约定:“我们先把今天的作业认真完成,检查好,之后的一个小时,就是你的个人自由支配时间啦!”让孩子知道,责任需要履行,但他的热爱也同样有价值,并且有专属的时间去享受。这比简单粗暴的禁止更有效,也更能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二是寻找连接点:有时,孩子的“无用”兴趣并非完全与学习对立,我们甚至可以尝试找到一些微妙的连接点。比如,孩子喜欢收集各种石头,是否可以引导他看看相关的科普绘本或纪录片,这并不是强制学习,而是满足他的好奇。又比如孩子喜欢涂鸦,我们就可以提供更好的纸张画笔,或者在他画完后,请他讲讲画里的故事,以此培养孩子锻炼表达的能力。但这种连接需要自然和不强求,重点依然是尊重他的兴趣本身,而非将其工具化。
三是要关注“无用”背后的核心能力:将目光从具体的“无用”物件上稍稍移开,去关注孩子在投入这些活动时,所展现和锻炼的那些通用核心能力:观察力、专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恰恰是未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面对何种挑战都至关重要的基础素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看待孩子“玩瓶盖”、“看蚂蚁”的眼光,或许就会从“浪费”转变为“有价值的自我训练”。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中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连接上下篇阅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