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大型考试临近,家中气氛可能会有所变化,孩子眉头锁紧,复习时间越来越长,饭量却变小了,甚至莫名发点小脾气。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家长朋友们应该能清晰感受到那种无形压力——那份焦虑不仅属于孩子,也悄然蔓延进我们心里。考试结果固然重要,但我们更真切地期盼孩子能带着平稳心态走进考场,发挥出真实水平。所以今天我们想来和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如何陪伴孩子整理心绪,平稳度过这段特殊时光。
首先,我们需要帮孩子认清考试不是洪水猛兽。我们留意到,孩子对考试的焦虑常常来自于一种模糊的恐惧:考砸了怎么办?题目太难怎么办?未来是不是就一片灰暗?这种恐惧像浓雾,遮蔽了考试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降低期待,回归本质。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不妨和孩子一起把目光从必须考多少分或是必须赢过谁上挪开。与孩子做好坦诚交流,要告诉孩子,对于考试核心目标,是检验过去一段时间的努力成果,把已经掌握的知识清晰呈现出来。所以尽力而为,就是最值得肯定的答卷。当孩子内心不再被虚幻的“必须”目标压得喘不过气,负担就卸下了一半。
二是要引导孩子以平常心看待结果。我们要知道,考试成绩只是漫长人生中一个瞬间的刻度,并没有办法定义孩子未来的全部可能。我们完全可以温和地告诉孩子:无论这次考试结果如何,爸爸妈妈都深信你有能力走好未来的路。试卷上的分数不会决定你最终成为怎样的人,真正决定你高度的,是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是可以具体化未知的恐惧。当孩子反复担心考不好,我们不妨耐心问问:“你具体担心什么呢?是担心某一科题目太难,还是担心时间不够?”因为孩子身在其中,很容易就会被所沉浸的环境影响,而无法跳出其中来看到问题所在,而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模糊的担忧引导到具体问题上,这样我们就能一起寻找应对方案。担心时间不够,就一起练练时间分配;担心某一科,就再巩固一下基础要点。当恐惧有了具体内容,就不再那么可怕。
其次,作为孩子的重要后备支撑,我们要做孩子情绪的承受者,对于这一身份,我们的作用在于承接压力,而非增压。备考阶段,孩子的情绪波动像六月天气。他们可能烦躁沉默,甚至对最亲近的人发脾气。这时,我们家长朋友们最需要成为那个稳定包容的承受者。而对于这一部分,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做好敏锐观察,秉持着接纳为先的原则。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要格外留心孩子细微的情绪信号。孩子突然话少了、坐立不安或者抱怨头疼肚子疼,都可能是压力过载的信号。此时,别急着追问“你怎么了”,更别批评“一点压力都扛不住”。一个无声的拥抱,一句“感觉你最近有点累,要不要歇会儿?”往往比任何道理更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情绪被允许存在,才有空间慢慢平复。而如果一味批评和催促孩子调整状态,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第二,慎用激将法。类似“人家都在拼命学,你怎么能休息?”、“考不好你对得起我们吗?”这类话语,都会像无形的鞭子抽在孩子心上。我们理解家长朋友们的急切,但这样的比较和施压,只会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加剧内心的羞耻感和恐慌。我们更建议用“我看到你最近很努力”、“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忙的吗”这样支持性的话语来替代。
第三,管理好我们自身的焦虑。我们深知,看着孩子辛苦,没有父母不心疼;担忧孩子前途,没有父母不焦虑。但我们的焦灼情绪,像看不见的弦,会清晰地传递给孩子,绷紧他们的神经。当感到自己坐立难安时,不妨先停一停,做几次深呼吸,或者暂时离开房间几分钟,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管理好我们自身的情绪和焦虑,而不是将这份情绪一起让孩子来承受,如此只会让孩子压力更大。只有我们自己先稳住,才能成为孩子真正的避风港。有时候,沉默的陪伴胜过千言万语的压力传导。
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总是需要我们的家长朋友们多一分细心和耐心,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