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前面两篇文章,我们想在本篇文章中来与大家更深入讨论关于这一主题中的第三个重要内容。
基于前文,我们强调自由探索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流。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和发展阶段,提供适时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能让探索更深入也更有成效。这就是所谓的“有针对性”。而做好这一点,关键在于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要敏锐观察,发现兴趣点。孩子对什么特别着迷?是恐龙、汽车、昆虫、画画还是音乐,还是搭建各种东西?我们要做有心人,留意孩子的自发行为和反复关注的事物。这些兴趣点就是引导探索的最佳切入点。比如,孩子最近对蚂蚁特别感兴趣。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在户外遇到蚂蚁时,陪他蹲下来仔细观察蚂蚁的行进路线和搬运食物;在家里,可以一起找找关于蚂蚁的绘本或纪录片;甚至可以尝试在安全的地方,用一点点食物吸引蚂蚁,观察它们的行为,当然观察后要记得妥善处理。这样围绕一个兴趣点的深入探索,比泛泛而谈更有价值。
第二,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适度的挑战与支架。探索的难度需要适中。太简单,孩子觉得无聊;太复杂困难,孩子容易受挫放弃。我们要观察孩子的能力水平,在他们现有的基础上,提供一点点“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当然还要注意做好支架式引导。当孩子探索遇到瓶颈时,不是直接代劳,而是提供一些线索、工具或方法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跨越障碍。例如,孩子想用积木搭一座更高的塔,但总是倒。我们可以问:你觉得为什么总是倒呢?是下面不稳吗?要不要试试把底座搭得更大一些?或者,我们换一种更稳的搭法看看?这样既给了支持,又保留了孩子自己思考和动手的空间。
第三,还要帮助引导孩子拓展视野,建立联系。在孩子对某个点产生浓厚兴趣并有一定探索后,我们可以尝试帮助他们把点连成线,把线织成网。引导他们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将探索的领域稍微拓宽一点。比如,孩子喜欢玩水。除了玩水的感官体验,我们可以引导他观察水的不同形态,包括液态、固态冰和气态水蒸气;探索哪些东西能浮在水上,哪些会沉下去,以及原因所在;利用水流玩小船,思考怎么让船跑得更快;甚至结合生活,聊聊水对我们有多重要,为什么要节约用水。这样,一次简单的玩水活动,就能延伸出物理、工程和环保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学习。
第四,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探索方向,适时引入一些资源作为辅助。比如:
书籍和绘本:选择画面精美且内容准确的科普绘本或故事书,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提供更多背景知识。但切记,书是补充,不能替代亲身体验。
纪录片或优质视频:选择制作精良适合儿童观看的纪录片片段,可以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现象,比如微观世界和遥远的太空。同样要注意控制时间,最好是我们陪着看,边看边讨论。
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等:这些场所提供了沉浸式的探索环境,能极大地激发兴趣。参观前可以和孩子聊聊想看什么,参观中鼓励他们观察提问,参观后一起回忆讨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利用社区资源:关注社区图书馆的儿童活动、科学俱乐部的体验课或者一些亲子工作坊等,为孩子提供更多元的探索机会和社交环境。
而说了这么多,或许很多家长朋友会担心,花太多时间在“玩”和探索上,会不会耽误学习?我们认为,这两者并非对立。高质量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种深度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要看到探索中的学习。孩子在探索中锻炼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挫折能力,恰恰是课堂学习和未来学业成功的重要基础。很多科学概念、数学思维,都可以在探索活动中自然习得。还要引导孩子做好时间管理。当然,必要的学业任务也需要完成。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规划时间,在保证完成学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留出足够的时间给自由探索和兴趣发展。探索活动本身也可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效率。
放下焦虑,放下急于求成的心。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家里的一个小角落、一次散步时的驻足观察、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开始,用心守护孩子眼中那份对世界的好奇光芒,让探索成为他们生命中最自然、最持久的力量。我们相信,拥有这份力量的孩子,无论未来面对怎样的挑战和变化,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勇敢地迈出探索的脚步,去发现、去创造属于他们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