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前文,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与大家讨论关于这一主题中的一个重点:我们要学会转变角色,做孩子探索旅程的同行者与支持者。
在培养孩子探索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家长的角色需要发生一个重要的转变:从知识的灌输者和答案的提供者,转变为好奇心的守护者、探索过程的陪伴者和支持者。对于这一部分,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做好以下四点:
一是保护好奇心,珍视每一个问题。当孩子问为什么时,无论问题多么天马行空、幼稚可笑,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不要敷衍,更不要嘲笑。即使我们一时答不上来,也可以诚实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问得真好,爸爸妈妈也不太清楚,我们可以一起去查查资料和找找答案。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对孩子好奇心的极大肯定和鼓励。同时要多问开放性问题,少给现成答案。与其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不如多用问题引导他们自己思考。比如孩子问,为什么船能浮在水上?我们可以反问,你觉得是什么让船浮起来的呢?你扔一块石头到水里会怎样?扔一块木头呢?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观察、比较和思考,自己一步步接近答案。这个过程,比直接听到答案更有价值。
二是要学会给孩子留白,并耐心做好等待。一方面要给孩子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时间。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我们本能地想去帮忙,想立刻帮他们解决。但有时候,我们需要克制住这种冲动。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琢磨和尝试。哪怕他们暂时没成功,这个思考和尝试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过快的介入,会剥夺孩子宝贵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要接纳探索过程中的低效和曲折。孩子的探索方式在我们看来可能效率很低,绕了很多弯路。比如想拿高处的玩具,他们可能不是搬凳子,而是尝试叠好几个盒子,结果摔了。我们建议,只要没有危险,不妨耐心等等看,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和体验。这些“弯路”往往是他们建构自己认知和理解的重要途径。
三是重点在于关注过程,而非仅仅结果。当孩子兴奋地向我们展示他们的探索“成果”,可能是一个歪歪扭扭的手工,一个用积木搭得不太像样的房子,或者一个最终失败了的实验。这时,我们评价的重点不要只放在结果好不好、像不像或是成不成功上。更应该关注他们在过程中做了什么,想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么尝试解决的。我们可以这样回应:哇,我看到你用了好多不同颜色的积木!你是怎么想到要这样搭的?刚才那块积木放不稳,你试了好几种方法,最后怎么解决的?这个实验虽然没像书上那样成功,但你观察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吗?这种对过程的关注和询问,肯定了孩子的努力和思考,强化了探索行为本身的价值,而不是结果的对错成败。
四是要引导孩子将“失败”重新定义为学习的机会。探索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引导。当孩子尝试失败时,避免说“看吧,早跟你说了不行”或者“你怎么这么笨”之类打击的话。相反,我们可以用平静甚至略带兴趣的语气说:哦,这个方法好像不太行?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还能试试别的办法吗?或者,这次没成功,但我们知道了这个方法不行,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啊!分享我们自己探索新事物时遇到的困难和失败经历(比如学做一道新菜失败了),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重要的是从中学习和继续尝试。
培养探索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也不是几次刻意为之的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将其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和家庭氛围。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提醒家长朋友们要注意: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鼓励探索不等于无视风险。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评估活动的风险等级。我们的建议是:
第一,在允许孩子尝试一项新活动前,我们自己先大致评估一下风险在哪里,比如骑自行车要戴头盔、爬高需要有保护以及玩火玩电是绝对禁止。
第二,随着孩子长大,逐步教会他们识别常见的危险,比如烫、电、锋利物品、高处坠落和陌生人等,以及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
第三,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孩子的探索边界。比如先在小区里熟悉的地方玩,再到稍远一点的公园;先在平地上骑自行车,再到有小坡的地方。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体验适度的挑战。
当然,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自身要保持好奇。孩子是天生的观察者和模仿者。如果我们自己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乐于学习新东西,敢于尝试新领域,哪怕只是学做一道新菜,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本次主题内容较为丰富,分为上中下三篇来与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