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在上篇文章中,我们与大家就这一主题讨论了前面的一些基础部分和需要考虑的问题重点所在,那么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也将就这一主题中与广大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家教老师朋友们讨论后,所收集汇总的其他重点内容进行详细深入讨论。
在前面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我们可能没想到的负面影响,是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可能会悄然破坏亲子关系。当我们执着于推行某种“高效学习方法时,我们的目光很容易就从孩子身上,移到了方法本身。我们开始关注他笔记记得够不够花哨,刷题次数达没达标,而不是去关心他今天理解了哪个有趣的概念,哪个问题让他陷入了沉思。
孩子的感受是非常敏锐的,他能清楚地察觉到,你的焦虑和期待是冲着他这个人,还是冲着他身上的某个指标。当沟通的内容只剩下“你为什么不能像谁那样学习”时,抵触和对抗情绪就会滋生。学习,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去共同努力和承担力量的事情,而不能是我们单方面将任务发布到孩子身上,还需要考虑对于孩子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我们可以为孩子做的事情,要尽可能设身处地去为孩子思考,而不能仅仅只是站在教育孩子的制高点去看待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和收获,只有站在孩子角度出发,才能最大程度为孩子做好后备支撑。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照搬模式可能会剥夺孩子最宝贵的一课——学会学习的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交付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且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不断的尝试、犯错、调整和反思中获得。孩子需要有机会去体验:什么时候需要精读,什么时候可以略读;什么时候要死磕一道题,什么时候该跳过去先做后面的;什么样的错题值得整理,什么样的只需一眼带过。这个过程里犯的所有错误,浪费的所谓“不高效”的时间,都不是浪费,而是他正在构建自我学习体系的必要投资。我们直接给他一个“完美”模板,等于剥夺了他练习如何学习的机会,将来一旦失去模板,他会更加茫然失措。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建议,首先需要我们家长朋友们彻底转变一个心态:从寻找万能方法,转向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观察者和支持者。我们要做的,不是指挥官,而是脚手架。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和方法递给他,而是为他创造一个安全且具备支持的环境,鼓励他去探索,并在他需要时提供支撑。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多做这三件事:
第一,多观察,少指挥。安静地看看孩子自然状态下是怎么学习的。他什么时候效率最高?是早上还是晚上?他喜欢独自思考,还是喜欢讨论?他是怎么对待错题的?通过这些观察,你会发现自己孩子的学习特质,这是一切的基础。
第二,多提问,少给答案。当他遇到困难时,别急着说“你应该怎样怎样”。可以问他:你觉得哪个部分最难?你以前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你是怎么解决的?你猜猜看,可能会有几种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等待我们灌输。
第三,多鼓励尝试,少评判结果。允许孩子去试错。他可以试试这个方法一周,发现不行,再换那个方法。这都没关系。我们要肯定的是他愿意尝试和调整的这个过程,而不是执着于某个必须成功的结果。告诉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很正常,多试试就好,爸爸妈妈会一直陪你一起找。
家长朋友们,最好的教育,永远是因材施教。而这个“材”,就是我们眼前这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他的性格、他的节奏、他的优势和他的不足,共同构成了这份“材”的独特性。别人的方法再好,那也是基于别人家孩子的特质生长出来的。我们可以拿来分享给孩子供他参考,开阔眼界,但绝不能原封不动地硬套。真正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最大的捷径,就是帮助孩子认识他自己,然后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也许蜿蜒但一定充满生命力的路。而这条路,需要我们放下焦虑,付出更多的耐心和信任。我们相信,当我们把目光从“别人家的孩子”身上收回来,真正聚焦于自己孩子的一颦一笑、一思一想时,我们就已经给了他最强大、最温暖的学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