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大家好,关于大家在为孩子选择家教老师时,可能都会纠结的两个重要因素:学历和教学方法,而这俩方面就像天平的两端,需要我们仔细权衡。今天,我们想在这里来细致地和大家讨论下,帮助我们在为孩子寻找家教辅导的过程中,思路更清晰,心里更有底。
首先,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学历”背后的真正含义。我们大多数人,看到一份光鲜的学历,比如名校、海外留学背景和硕士博士头衔等等,心里自然会先入为主地产生一种信任感。这非常正常,也完全可以理解。这种信任感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我们普遍的一个认知:能够获得这样学历的人,至少证明了他们在过去某个阶段,是擅长学习或是能够在一个竞争体系中脱颖而出的。他们对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把握,对于难题的钻研深度,大概率是优于常人的。尤其是在面对高年级、难度陡增的课程或者是需要竞赛辅导时,这种深厚的知识底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学历是老师自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有力证明。
但是,我们想和各位家长朋友一起往深处再想一层。我们身边或许都有这样的例子:一位理工科博士,他对于公式和定理的理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给孩子讲课时,可能会不自觉地从最抽象和复杂的理论原点开始,用的是孩子完全无法理解的学术语言。这个时候他可能很难体会到,一个初一的孩子在面对一道一元一次方程时,卡住的点究竟是在于概念不理解,还是计算法则不熟练,或者仅仅是自信心不足。
所以,我们建议,当我们审视老师的学历时,不妨把它看作一个重要的参考项,而不是决定项。它告诉我们这位老师潜在的“知识上限”很高,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他的“教学效能”很高。我们应该顺着学历这个线索,去追问更多与教学直接相关的问题:您过去有辅导过像我孩子这样年龄和基础的学生吗?您打算如何了解我孩子目前的知识薄弱点?如果孩子反复听不懂一个知识点,您通常会怎么做?这些问题答案,能帮助我们判断,这位老师是否已经成功地从“学霸”转型为了“老师”。
接下来,我们可以来谈谈“教学方法”,一定不是一个空泛的词,它由无数细节构成。当我们说“教学方法”时,可能会觉得它有点抽象,有点空泛。其实不然,教学方法就体现在老师与孩子互动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里。它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复制的套路,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共情力、观察力、表达力和耐心的结合体。
一个有良好教学方法的老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和观察者。他不会一上来就滔滔不绝地讲课,而是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孩子,听孩子说说他觉得哪里难,为什么觉得难,在看孩子做题的过程中,观察他的思维卡点在哪里。是审题不清?是概念混淆?还是思路卡壳?精准的问题诊断,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其次,他需要具备出色的“翻译”能力。他能够把教科书上那些严谨抽象,甚至有些枯燥的文字和公式,翻译成孩子生活中能接触到、理解和感兴趣的语言。比如,讲物理的惯性,不能只讲定义,而是最好要融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讲解以帮助孩子更好理解。这种“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搭建桥梁的过程,连接老师的已知和孩子的未知。
再者,他还需要懂得如何为孩子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家教辅导老师最忌讳因为一道题孩子做不出来,就立刻把答案和盘托出。而是需要设计一连串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引导孩子自己一步步接近最终的答案。当孩子自己克服障碍,找到答案时,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是任何单纯的表扬都无法替代的。这种成就感,是学习内驱力最宝贵的源泉。一个只会直接给出答案的老师,是无法帮助孩子真正有效成长的;而一个善于搭建脚手架的老师,才是真正在教孩子如何思考。
最后,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一点,就是老师是否具备“赋能”的能力。因为家教辅导老师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孩子面对学习和困难时的心态。要会通过具体的进步来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仅仅是夸赞聪明。要让孩子相信,学习能力是通过努力可以提升的,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长远发展的影响,可能比解出几道题更为深远。
所以我们认为,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只看他讲得是否流畅、是否精彩,更要看在他的引导下,我们的孩子是否愿意主动思考,是否敢于提问,是否在遇到难题时,眼神里少了一丝慌乱,多了一丝尝试的勇气。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中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