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我们想对于这一主题做进一步深入的内容讨论。
聊完了学历和教学方法各自的内涵,我们回到最核心的问题:如何寻找平衡点,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匹配度,而非最优解。到底怎么选?我们的观点很明确:放弃寻找那个理论上“最完美”的老师,转而寻找那个与您孩子当前需求“最匹配”的老师。我们可以试着把孩子的情况和需求大致分分类,这样思考起来会更有方向:
一是对于基础相对薄弱或是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些畏难情绪的孩子,我们选择老师的侧重点,应该毫不犹豫地向教学方法倾斜。这个时候,一位有耐心、懂心理、善于鼓励和引导的老师,就非常重要。他的首要任务不是拔高,而是“修复”和“激活”。修复孩子可能已经受损的学习自信心,激活他对学科最初的好奇心。哪怕这位老师的毕业院校不是最顶尖的,但只要他具备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教学素养,他可能就是孩子这个阶段最需要的老师。
二是对于基础扎实,学有余力,但需要在难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的孩子,老师的学历背景和学术深度就应该占据更大的权重。这时,我们寻找的是一位能够带领孩子“登高望远”的导师。他深厚的学科积累,可以帮助孩子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接触更前沿的解题思路,甚至启发初步的学术思维。当然,我们同样要求他具备基本的讲解能力,但他教学的重点,可以更多地放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
三是对于面临关键升学阶段,比如中高考的孩子,我们的选择则需要更加综合。这时,我们既需要老师对考纲、考点和考题趋势等有精准的把握,这往往需要老师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和对政策的深入研究,又需要老师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高效的复习策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这时候,老师的实战经验和方法论就显得尤为关键。他最好是有过毕业班带教经验,熟悉备考节奏,并且能稳定孩子情绪的老师。
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把这次选择,看作一次为孩子的学习生涯“精准寻医”的过程。孩子是“感冒咳嗽”还是需要“专科调理”,决定了我们是找“全科医生”还是“专家门诊”。想清楚孩子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们的选择方向就会清晰很多。
那么理论说了这么多,最终还是要落到行动上,究竟我们应该如何在沟通和试听中捕捉关键信息呢?我们该如何在实际的筛选过程中,去判断一位老师是否合适?我们强烈建议,一定要安排一次甚至多次的试听课或当面沟通。这不仅仅是孩子在试听老师,也是我们家长在观察和评估老师的绝佳机会。
在试听课前,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一两个孩子近期学习中真实遇到所感到困惑的问题。这不一定是多么难的题目,但最好是能反映孩子思维卡点的题目。在试听时,可以请老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我们的观察重点,不是老师能不能解出这道题,而是他如何解这道题。他是直接开始演算,还是先耐心听孩子说说自己的思路?当孩子表示听不懂时,他是面露不耐,简单地重复一遍,还是立刻换一种角度、换一种说法来阐释?他是否会在讲解的过程中,适时地向孩子提问,确保孩子跟上了他的思路?他最后是否会引导孩子,自己总结一下这道题的解题关键和同类题目的解法?这个过程,就像一面镜子,能最真实地反映出老师的教学理念和耐心程度。
课后,我们一定要花时间和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不要只问“老师讲得好不好”这种笼统的问题。可以问得更具体一些:老师讲的你能跟上吗?他说的哪些话让你觉得突然就明白了?你觉得这个老师有耐心吗?你愿意下节课还和他一起学习吗?孩子的感受,往往是最直观且最不会骗人的。如果孩子从内心深处接纳并喜欢这位老师,那么后续的学习就成功了一大半。
同时,我们也要主动和老师进行沟通。可以问问老师,通过这节课,他对孩子有什么初步的印象?他认为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如果他来辅导,他初步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一个负责任且有经验的老师,是能够给出他基于观察后具体而非泛泛而谈的看法。他的回答,能让我们感受到他是否专业,是否用心。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中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