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我们来进一步谈谈关于情感支持的具象化以及我们可以共同做好的改变。
说到情感支持,可能有些家长朋友会觉得有点抽象,甚至觉得是不是有点矫情。其实完全不是。它非常具体,就渗透在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日常瞬间里。它不是要我们时时刻刻把爱挂在嘴边,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态度和行为,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无论我表现如何,我都是一个被尊重、理解和无条件接纳的个体。
我们认为,情感支持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是看见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考试考砸了,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立刻追问分数和排名,还是先看看孩子的情绪?我们建议,也许我们可以先说一句,看起来你有点难过,这次考试是不是不太顺利?这句话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传递的信息是,爸爸妈妈关心你的感受,胜过关心那个分数。这瞬间就为孩子建立了一个情绪上的安全港湾。他会觉得,我的失败是可以被理解的,我的难过是被允许的。这种接纳,会让他有勇气去面对问题,而不是把问题隐藏起来,或者陷入自我否定。同样,当孩子取得进步时,我们除了说真棒,还可以说,看到你这么开心,爸爸妈妈也特别为你高兴,你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样,我们就把他内在的喜悦感和努力过程联系了起来,而不是仅仅只关注结果。
第二,是给予孩子真正的尊重和信任。我们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正在成长中的人来看待,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或者实现我们未竟梦想的工具。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他在学习上的节奏和方式,信任他有向上向好的本能。比如,在孩子做作业时,我们是选择在一旁紧盯不放,每一个错误都立刻指正,还是告诉他,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我随时在这里?前一种方式,传递的是不信任和监控,会让孩子变得紧张和依赖,无法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后一种方式,传递的是信任和支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我们相信,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好,他们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我们的信任,就是帮他们渡过难关的那座桥。
第三,是创造一个安全包容的沟通环境。家里应该是一个可以说话且可以说不的地方。我们建议,我们可以定期有一些纯粹聊天的时光,不谈学习,只聊闲天。聊聊学校里的趣事,聊聊他喜欢的动画人物,聊聊他的烦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不加评判地倾听。不要孩子刚说一句不喜欢某个老师,我们就立刻教育他要尊师重道。我们先听他说完,试着去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只有当孩子确信,他说出的话不会被轻易地否定和批评时,他才会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思想动态和情感需求。很多青春期出现的激烈对抗,其根源往往在于更早的时候,沟通的渠道就已经被堵死了。
谈了这么多,家长朋友们可能会觉得,要做到完美的情感支持,压力很大。请别担心,我们并不追求完美,我们追求的是意识的转变和行动的开始。改变,可以从一些很小的地方做起。我们建议,可以尝试在每天回家后,给孩子一个纯粹且不带任何询问目的的拥抱和微笑。让他第一眼感受到的是温暖,而不是压力。其次,在想发火的时候,可以先深呼吸三次,把自己从情绪的漩涡里拉出来,试着去问一句,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你怎么又这样!此外,我们可以每周安排一段固定的亲子时间,完全由孩子主导,我们只负责陪伴和参与。让他感受到,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远远高于他的成绩。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开始学着把目光放长远。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家长朋友们,教育的本质,从来都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成绩和名校这些固然重要,但它们不应该是我们家庭教育的全部,甚至不应该是核心。一个内心充满力量、懂得爱与被爱且拥有健全人格和积极心态的孩子,无论他未来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他都拥有获得幸福和成功的最大资本。
我们相信,当我们开始真正重视起孩子的情感世界,当我们把支持和理解作为亲子关系的基石时,我们不仅是在培养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更是在塑造一个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