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在前文的基础上,关于本次主题我们还有以下三个重点来和大家做好讨论。
很多家长朋友内心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休息是在浪费时间,学得越久,效果越好。我们想说的是,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高质量的休息,不是学习的敌人,恰恰是学习最强大的盟友。
我们应当认清“虚假休息”和“真实休息”。什么是虚假休息?就是抱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看短视频和打游戏等。这种娱乐性的活动,看似在休息,实则是在持续地消耗孩子的注意力,让大脑换一种方式继续疲劳。当我们从这种“休息”中回来,往往会感到更加空虚和疲惫,很难再投入到需要主动专注的学习中去。
那么,什么是真实休息呢?就是能让大脑真正放松和充电的活动。比如,站起来走动走动,喝口水,望望窗外的绿色;比如,和爸爸妈妈拥抱一下,聊几句闲天;比如,听几首舒缓的音乐,或者简单地发发呆。哪怕是十分钟,这种真正的放空,也能让孩子的精神重新充上电。我们建议,在计划表里,就把休息的方式做一个大致的约定。明确哪些是鼓励的休息方式,哪些是需要限制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剥夺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乐趣,但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所有任务都完成之后,作为一项奖励,而不是见缝插针的填充物。
同时,我们应当着重强调一点:睡眠,是最高级别的休息。任何时间管理,如果牺牲了孩子的睡眠,都是得不偿失的。睡眠不仅仅是身体休息的时间,更是大脑整理信息和巩固记忆的关键时期。一个睡眠不足的孩子,第二天在课堂上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听课效率低下,作业不会做,进而陷入熬夜补作业的恶性循环。我们一定要把保证充足睡眠,作为家庭的一条重要约定。到了规定的时间,无论作业是否完成,都应该停下来去睡觉。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激进,但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孩子提高白天的学习效率,也才能保护他长期的学习能力和身心健康。我们可以第二天早上再和老师沟通,或者想办法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但不能用透支健康的方式来换取短暂的功课完成。
而有了框架,理解了休息的重要性,在每天的实践中,我们家长的态度和做法,就是最关键的引导力量,在这里,我们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做好从“监工”到“顾问”的角色转变。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停地催促和提醒。“该写作业了!”“怎么又玩上了?”“还有多久能写完?”这些话语,无形中把管理时间的责任,从孩子身上揽到了我们自己肩上。孩子会认为,时间是爸爸妈妈的事,我只需要听令行事就好。我们要做的是逐步放手。当时间计划表制定好后,我们要学着“闭上嘴,迈开腿”。闭上嘴,是减少唠叨;迈开腿,是当约定的学习时间到了,我们只需要走过去,温和地指指钟表,或者指指墙上的计划表,用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来提示。把启动学习的责任,交还给孩子自己。当他遇到困难拖延了,我们不要急于批评,而是可以坐下来问他:看起来你遇到了一点麻烦,需要我帮忙看看吗?要做孩子的后盾和支持,而不是站在身后的鞭策者。
二是要关注过程,及时给予正向反馈。孩子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我们及时且具体的肯定。不要只盯着结果,给予孩子正向的反馈,会让孩子清晰地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他会为了再次获得这种美好的感觉,而愿意重复正确的行为。管理时间带来的成就感,会慢慢超越偷懒带来的短暂快乐。
三是保持弹性,允许不完美。没有任何一个计划是能完美执行到底的。总会有意外情况,总会有孩子情绪低落或是不想学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弹性。如果今天孩子特别累,或者有他非常想看的电视节目,偶尔通融一次,把计划调整一下,天不会塌下来。管理时间,最终是为了让孩子的生活更有序,内心更安宁,而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当我们能以一种平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过程中的小插曲,孩子也会从我们身上学到如何灵活地应对变化,而不是变得刻板和焦虑。
最后,我们想和您分享一个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层面:我们自己是如何对待时间的?如果我们自己整天手机不离手,熬夜追剧,工作和生活毫无规划,却要求孩子严格自律、高效管理时间,这无疑是缺乏说服力的。孩子是看着我们的背影长大的。
家长朋友们,引导孩子管理时间,是一场关于耐心和智慧的长期修行。请相信,当我们把焦点从“控制孩子的时间”转移到“培养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上时,我们不仅是在解决眼前的学习问题,更是在赠与孩子一份受益终身的礼物——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和为自己负责的宝贵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