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我们想在本篇文章中进一步来和大家更深入讨论这一主题。
在前文基础上,我们想说转变是一个过程,一定是无法一蹴而就的。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耐心和有意识地去尝试和调整: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让事情本身变得有趣和有意义。我们回想一下,孩子小时候,学走路或是学说话等,需要奖励吗?不需要。因为探索世界、掌控自己的身体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过程本身就能带给他巨大的乐趣和成就感。这就是最纯粹的内在动力。而对于学习和其他任务,我们同样可以努力去挖掘和呈现它们本身的价值。比如,与其说做完数学题奖励你玩平板,不如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数学知识在超市购物时怎么计算折扣,在搭建乐高时怎么计算比例。让知识“活”起来,让孩子看到学习和真实世界的连接。在做家务时,我们可以强调他是家庭的一份子,他的贡献对于这个家很重要。你整理的沙发,让客厅看起来清爽又舒适。当他感受到自己的行为能产生积极影响,能带来归属感和价值感时,这种内在的满足,是任何玩具都替代不了的。
第二步,用真诚的反馈和描述性鼓励,替代简单的物质奖励。我们要有意识地把说话的焦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从“你真好”转移到“你做了什么”。例如,孩子画了一幅画。我们不要说,你画得真棒,给你个奖励。我们可以具体地描述:我看到你用了很鲜艳的红色和黄色,让整幅画看起来非常温暖。这幅画里的故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这种反馈,没有评判,只有观察和好奇。它告诉孩子,我关心你的创作,我欣赏你的努力和思考。当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我们除了表达高兴,可以更多地问:这次成绩不错,你觉得是哪个方面的努力帮到了你?是之前复习时多做了几道练习题,还是上课更专注了?引导他去回顾和复盘自己取得成功的过程,让他体会到,是我的策略和方法奏效了,我的努力是有用的。这种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和信心,是内在动力的核心燃料。
第三步,要赋予孩子选择权和承担责任的机会。一个人,如果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和被控制的,他就很难产生主人翁意识,也就很难有内在动力。我们建议,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比如,关于课后作业,我们可以问,你是想先做数学还是先背课文?你是想在家里安静的书房做,还是想在客厅的餐桌上做?周末的家庭活动,可以让他参与策划,提出自己的想法。拥有选择权,意味着被信任和尊重。当他觉得自己是事情的主人,而非被动的执行者时,他会更愿意为之负责,也会更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做出不那么好的选择,会遭遇失败,但这同样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一起帮他分析,为什么这个选择效果不好,下次可以怎么调整。从错误中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
第四步,帮助孩子设定稍微有点挑战,但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太容易的目标,让人无聊;太难的目标,让人绝望。只有那些需要付出一定努力,但最终可以实现的目标,才能带来最强烈的成就感和胜任感。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几个小步骤。比如,一个学期的英语学习目标很大,就可以分散到月份和每周。每完成一个小目标,我们都可以一起击掌庆祝,回顾一下这个小小的成功。这一点一点的成就感,会逐渐累积成强大的自信。这种“我能行”的感觉,是内在动力最坚实的基石。它让孩子不再依赖于外界的褒奖或物质,因为他已经从内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第五步,营造支持性的环境。我们想强调环境和我们自身的影响力。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自己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对工作充满热情,遇到困难不轻易抱怨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孩子是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我们可以经常和孩子分享我们工作中的挑战和乐趣。
通过这些日常的分享,我们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学习和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有趣的事情。努力和坚持是面对挑战的正常部分。成功的内在喜悦,远远超过外部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地去理解孩子。他为什么需要那个奖励?是因为任务对他来说太枯燥和困难,还是因为他内心缺乏安全感,迫切需要外界的肯定来确认自己的价值?看到行为背后的需求,我们才能给出最恰当的帮助。
这个过程,或许缓慢,但却意义深远。我们陪伴孩子,不仅仅是为了让他完成眼前的作业和任务,更是为了帮助他构建一个强大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个在未来即使没有我们在身边提醒和没有外界奖赏诱惑,依然能够自主、快乐且坚韧地向前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