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不知道大家家里是否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写完作业后,第一句话就是,这次我能看多久电视?能玩多长时间游戏?如果我们不小心忘了承诺,或者给的奖励不够吸引他,下一次他可能就会拖拖拉拉,甚至直接反问:没有奖励,我为什么要做?这种情况,可能我们很多家庭都经历过。
一开始,我们用奖励来鼓励孩子,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变得积极又配合。可时间久了,我们却无奈地发现,孩子做事的动力,似乎完全维系在那个小小的奖励上了。没有奖励,动力就消失了。这不禁让我们担心,长久下去,孩子会不会失去自己主动探索且发自内心去努力的能力?今天,我们就想和各位家长朋友们深入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并不想讲太多高深的理论,也不想罗列一堆专业名词,我们就想像朋友一样,坐下来,一起探讨一下:当孩子过度依赖外部奖励时,我们该如何一步步引导,让孩子的内心生长出属于自己且持久的内在动力。
首先,我们想说的是,请千万不要因此感到自责或焦虑。使用奖励,几乎是我们所有人本能会选择的方法。因为它简单、直接且有效。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我们给予一颗糖果、一个玩具或是一段游戏时间,他立刻眉开眼笑,任务也顺利完成。这种即时反馈带来的成就感,对我们家长而言,也是一种安慰。但问题就在于,这种“有效”是短期的。当我们不断使用这种方式,孩子关注的焦点,会不知不觉地从“做这件事本身有意思吗?我能学到什么?”悄然滑向“做完这件事,我能得到什么?”。学习、练琴和做家务等,这些活动本身的价值被忽略了,它们统统变成了换取奖励的“筹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只是为了最后的奖杯去跑步,他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奔跑时风吹过耳边的自由,也无法感受自己体力一点点增强的喜悦。一旦没有奖杯,奔跑对他而言就毫无意义。同样的,如果一个孩子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或物质回报而学习,那么当学习遇到困难,或者外界奖励不再有吸引力时,他就很容易放弃。所以,我们看到,过度依赖外部奖励,这就是将孩子变成一个需要外部动力才能行动的人。而我们真正希望的,是孩子自己能从内心深处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推动自己前行。
说到这里,可能有家长朋友会问,那是不是就不能给孩子任何奖励了?我们又应该如何辨别孩子是“依赖奖励”还是“正常鼓励”?当然不是。奖励和鼓励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它的形式和频率,以及它在孩子心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一个健康的鼓励,更多的是表达我们对他努力过程的看见和欣赏。
比如,孩子独立完成了一个复杂的积木搭建,我们给他一个拥抱,真诚地说,我看到你刚才非常专注,一次次尝试都没有放弃,这个屋顶搭得真稳固!这种反馈,指向的是他的行为品质——专注和坚持。孩子接收到的是:我的努力被看见了,我的坚持是有价值的。而过度依赖的外部奖励,则更像是一场交易。它通常发生在行为之前,带有明确的假设和结果条件。比如如果孩子考了一百分,我们就给孩子买新玩具。如果孩子练琴一小时,就可以看半小时动画片。这时,孩子的注意力完全被“新玩具”和“看动画片”抓走了,至于学习和考试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或者练琴时音乐带来的美感,都变得无关紧要。更让我们需要留意的是,当没有奖励时,孩子的反应。他是会有些失落但依然能理解,还是会情绪崩溃,甚至坚决拒绝再执行任务?后者往往是一个信号,表明他的动力系统已经严重外化,需要我们的干预和引导了。
家长朋友们,我们深知,从依赖外部奖励到生成内在动力,这个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它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智慧。期间,孩子会有反复,会有不适应,我们自己也可能会因为短期效果不佳而感到挫败。我们建议,不要把外部奖励一刀切地全部取消,那可能会引起剧烈的对抗。我们可以尝试逐步减少物质奖励的频率和分量,同时,大幅度增加我们前面提到的描述性鼓励、赋予选择权和挖掘事物趣味性等方法的比重。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替代过程。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