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孩子兴冲冲地跑过来,描述着他看到的一只小虫子有多么奇特,而我们或许因为忙碌,只是匆匆一瞥,随口敷衍一句。我们常常在无意识中,错过了无数个帮助孩子打磨观察能力的绝佳机会。我们总觉得孩子天生充满好奇,观察力应该不差。这话只对了一半。
好奇心是燃料,但观察的方法和习惯,需要我们来搭建轨道。否则,好奇心可能就像漫溢的洪水,没有方向,最终只是浅浅地流过,无法浸润深处的土壤。今天,我们就想和您深入地聊一聊,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哪些耐心而持续的努力,将孩子的“看”升级为细致入微且富有深度的“观察”。
首先,我们想和家长朋友们说,我们需要自己先慢下来,成为孩子的同频观察伙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步履匆匆,催着孩子快。但观察,恰恰是一件需要慢下来的事情。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首先尝试调整我们自己的心态和节奏。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时, 试着有意识地把自己的频率调到和孩子一样。比如,下班回家路上,孩子突然蹲下来看蚂蚁搬家。这时,我们内心那个“赶紧回家做饭”的声音会很响亮。但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哪怕只是三五分钟,也蹲下来,和他一起看呢?我们不需要立刻说出什么高深的知识,只是和他一起,用他的视角去看。
我们可以用平和的语气说,你看,这只蚂蚁在用触角碰另一只呢,它们是不是在打招呼?你看它们搬的东西,比它们的身体还要大呢。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鼓励。它告诉孩子:你发现的这件事很有趣,爸爸妈妈愿意花时间和你一起探索。我们成为了他观察路上的同行者,而不是催促者或评判者。这种陪伴,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当我们自己展现出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和耐心时,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这种态度。我们是他观察行为的镜子,我们的专注,会反射出他更专注的身影。
其次,我们可以把问题还给孩子,用提问代替告知。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模式:当孩子指着什么东西问我们时,我们习惯于立刻给出标准答案。我们知道得多,想尽快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但这种方式,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观察和思考的乐趣。我们建议,尝试把“这是什么”的问答,变成一场共同探索的对话。
当孩子问,这是什么花呀?我们或许可以反问,你仔细闻闻看,它有什么样的气味?摸摸它的花瓣,感觉是光滑的还是毛茸茸的?你看它的颜色,除了红色,还有没有其他细微的变化?通过一系列开放式的问题,我们引导孩子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嗅觉和触觉,甚至听觉,去全方位地感知一个事物。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重点是激发孩子的感知和描述。他可能会说,闻起来有点甜,又有点草的味道。摸起来像妈妈的丝巾。这就是一个好的反馈,这表示他不仅在“看”,还在“感受”和“联想”。这个过程,就是在训练他观察的精细度。他从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而是他探索旅程中的向导。我们通过提问,为他指明了观察的方向和路径,但路,要他自己一步一步去走,沿途的风景,要他自己去领略。我们相信,一个由孩子自己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特征,远比我们直接告诉他,要记忆深刻得多。
此外,我们还需要为孩子创造“留白”的环境,减少过度刺激。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且玩具成堆的环境里。太多的声光电玩具,太频繁的屏幕时间,这些高强度的刺激,会让孩子感官麻木,很难对静态细微的事物产生兴趣。观察,很多时候需要一份内心的宁静和专注。我们建议,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可以用于独处的空间和时间。这个空间里,没有不停闪烁的电视屏幕,没有堆成山的玩具。可能只有几本绘本,一盆绿植,一套积木,或者就是一个安静的角落。让孩子有机会面对“无事可做”的状态,他才会开始主动地去寻找可观察的对象。他可能会盯着窗外的云朵看它们的变化,可能会反复观察自己手的影子,可能会对地板上的一道花纹产生兴趣。这种源于内在动机的观察,是最持久和深入的。我们不必时刻用外部娱乐去填充孩子所有的时间。适当留白,就是给观察的种子破土而出的机会。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