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个几乎每家都会遇到,而且特别让人头疼的问题——孩子爱抱怨。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经常经历这样的场景:早上叫孩子起床,他抱怨没睡够;让他快点吃饭,他抱怨饭菜不可口;催他去写作业,他抱怨作业太多太难;甚至周末带他出去玩,他也能抱怨天气太热或者路程太远……那一瞬间,我们是不是常常感到一股无名火蹭蹭往上冒,心里又委屈又无奈?我们辛辛苦苦为他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他怎么就看不到,满眼都是不顺心呢?
别着急,也别立刻给孩子贴上不懂事和不感恩的标签。我们今天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批评孩子,或者寻找一个立竿见影的魔法来消灭抱怨。我们想和您一起,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看看,这个抱怨的习惯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用耐心和智慧,引导孩子学会用一种更积极且更建设性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当我们听到孩子抱怨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制止。我们这么说,是因为我们觉得抱怨是负能量,是不好的行为,想让它立刻停止。但我们换个角度想想,抱怨其实是孩子的一种沟通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不太高明。它更像是一个信号灯,在告诉我们,孩子的内心有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有些情绪卡住了,他找不到更合适的语言来表达,于是只能用抱怨这种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发射出来。
所以,我们的第一步,不是着急打断孩子的信号释放,而是要学会解读这个信号。孩子的抱怨,大致在传递这样几种信息:
第一种,是他在寻求关注。也许他觉得最近爸爸妈妈忙于工作,忽略了他,他通过抱怨一些小事,来吸引我们的目光,哪怕这个目光是带着批评的。对他来说,负面的关注也比没有关注要好。
第二种,是在表达无力感和挫败感。当作业太难或是任务超出他能力范围时,他可能会抱怨作业太多和老师布置得不合理。这其实是在说,妈妈爸爸,这个对我来说太难了,我感到很无助,我需要帮助。
第三种,是在模仿我们。这一点我们可能不太愿意承认,但请咱们都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会不会偶尔也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工作太累、交通太堵或是生活太辛苦?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我们的言行举止,就是他们最初的学习模板。如果他看到爸爸妈妈用抱怨来应对压力,他自然会觉得,这就是处理问题的方式。
第四种,可能是在逃避责任。抱怨作业多,潜台词可能是那我就可以慢慢写,或者写不完也不是我的错;抱怨天气热不想出门,可能是为了能在家继续玩玩具或者看动画片。抱怨在这里成了一道屏障,挡住了他需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事情。
所以,家长朋友们,下次当孩子又开始抱怨时,我们不妨先深呼吸,把冲到嘴边的批评压下去,试着在心里快速做个判断:他这个小信号灯,这次是想告诉我什么呢?当我们开始尝试去理解,而不是去对抗时,我们就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其次,我们都知道,孩子是生长在家庭这个环境里的。如果土壤本身出了问题,那么长出的植物也很难健康。所以,在要求孩子之前,我们先要审视一下自己提供的这片土壤是否足够肥沃和阳光。我们建议,首先,咱们可以检视一下自己的语言模式。我们是不是一个爱抱怨的家长?我们在和家人朋友聊天时,是不是常常把话题聚焦在生活中的各种不顺心?如果我们自己总是盯着阴影的一面,又怎么能要求孩子永远面向阳光呢?
从今天起,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家庭里减少抱怨的语调,多分享一些正面且有趣的小发现,多表达对生活中小确幸的感恩。比如,下班回家,不说今天累死了,而是说,虽然今天挺忙的,但顺利完成了一个项目,感觉挺充实的。这种语言环境的转变,是潜移默化中最有力的教育。其次,我们要关注一下,是否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抱怨行为。我们应当注意,当他心平气和地提出要求或者表达想法时,我们是否给予了同样积极和及时的回应呢?我们要确保,孩子用正确方式沟通时,得到的关注和奖励,要远远大于他抱怨之时。
再者,我们要反思对孩子的期望值是否合理,这也可能导致孩子抱怨情绪较重。给孩子设定一个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让他在不断获得成就感中前进,而不是在永远无法满足的期待中沉沦。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