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既然我们知道了过度暴力的诸多弊端,当孩子犯错,导致我们怒火中烧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我们明白,让任何一位家长完全做到永远心平气和,那是不现实的。我们都有情绪,也都一定会有产生疲惫感的时候。
所以,我们本次的主题文章讨论,归结的最终发展方向,不是要大家变成完美且没有情绪的圣人,而是希望能提供一些可以尝试的路径,让我们在想要扬起手掌的那一刻,能多一个选择。
第一个建议,是让我们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它是所有改变的基石。当我们感觉怒火已经冲到头顶,下一秒就要爆发的时候,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尝试做一个简单的动作:立刻离开现场几秒钟。走到阳台深呼吸三次,去洗手间用冷水洗把脸,告诉自己“暂停一下”。
这短短的几秒钟,不是为了放过孩子,而是为了给我们自己的大脑一个缓冲,让负责情绪的大脑片区冷静下来,让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片区重新开始工作。当我们能稍微平静一点点,我们再回过头来处理问题,方式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第二个建议,是尝试用沟通和引导来代替惩罚。当事情发生后,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定罪和判刑,而是了解。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用平静的语气问他:“发生了什么?你能告诉妈妈和爸爸吗?”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背后,有我们不了解的原因。也许他是好奇,也许他是想引起注意,也许他是因为遇到了困难。在倾听之后,我们需要做的是,清晰地告诉他,他错在哪里。不是笼统地说“你不听话”,而是具体地说:“你刚才因为妹妹拿了你的玩具就推她,这个行为是危险的,会让她受伤,也让妈妈很伤心。”
我们把焦点放在行为本身,而不是攻击孩子的人格,比如“你真是个坏孩子”、“你怎么这么讨厌”,这样的方式不仅不利于帮助孩子纠正认知,可能还会产生一些更严重的负面影响。接下来,是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和承担自然后果。我们可以问他:“你觉得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来弥补这个错误呢?”是向妹妹道歉?是和妹妹一起把弄乱的玩具收好?让他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比他被动地接受一顿打骂,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
所谓的自然后果,不是我们强加给他的惩罚,而是他的行为自然而然带来的结果。比如,磨蹭着不吃饭,结果饭凉了就不能吃了,要等到下一餐;玩玩具不收拾,结果下次想玩的那个玩具找不到了。体验这些自然后果,比我们打他手心,更能让他理解规则和责任。
第三个建议,是请家长朋友们务必注意分清严格与暴力的界限。我们提倡温和而坚定的教育,这并不意味着放纵和娇惯。真正的严格,是对于原则和规矩的坚守,是清晰的界限感。比如,我们规定每天只能看半小时动画片,时间到了就必须关掉。当孩子哭闹时,我们不需要发火,也不需要妥协,只需要温和地抱住他,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想看,很难过,但是我们的规矩就是这样,时间到了。我们明天还可以看。”这个过程可能会重复很多次,孩子会哭,会闹,但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平静和坚定,他最终会内化这个规则。这种基于爱与规则的严格,和基于恐惧与疼痛的暴力,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家长朋友们,教育孩子,本质上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们不是在雕刻一块木头,非要把他塑造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更像是在守护一颗种子,为他提供阳光、雨露和肥沃的土壤,看着他按照自己的内在节律,慢慢地生根、发芽并长出枝叶,最终成长为他自己的模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犯错,会有做得不好的时候。这都没关系。
重要的是,我们愿意去反思,愿意去学习,愿意为了我们深爱的那个小人儿,去尝试做出哪怕一点点改变。当我们放下扬起的手掌,蹲下来,给他一个拥抱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那种连接的力量,远比任何暴力都更强大,更能触及灵魂。
我们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少一些吼叫和眼泪,多一些理解和拥抱。我们希望,我们与孩子之间,不仅仅是血缘上的亲子,更能够成为彼此生命中最温暖和最坚实的依靠。这条路很长,广深家教网愿意与您一同学习,一起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