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养儿育女的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它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以及日复一日的琐碎。我们会有疲惫的时候,会有情绪失控的瞬间,更会有看着孩子不听话和不懂事时,那股从心底涌起的无力感和焦躁感。在这种时刻,一种最直接且最看似“有效”的方法,往往会下意识地冒出来——那就是通过提高音量或是严厉的斥责,甚至是通过打手心和打屁股这样的身体惩罚,来让孩子立刻停止当下的行为。
我们理解,很多时候,家长朋友们扬起手掌或者吼出那句话的瞬间,心里想的并不是伤害,而是急切地想要纠正,想要他记住,想要孩子长记性。我们自己也常常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所以我们潜意识里会觉得,这或许就是教育的常态,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在现实中的实践。但是,今天,我们想和大家心平气和地探讨一下,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暴力”手段,无论是过度使用,还是形成习惯,它所带来的,可能远远不止我们眼前看到的“孩子听话了”这个短暂的表象。它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会一圈圈扩散到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他未来人生的整个湖面。
首先,我们想聊聊,暴力手段究竟教会了孩子什么。当我们用吼叫或是打骂来制止一个行为时,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他接收到的核心信息,往往不是“我这样做是错的”,而是“爸爸妈妈生气了,好可怕,我必须停下来”。他的行为终止,是源于对权威和疼痛的恐惧,而不是源于对规则本身的理解和认同。这就像是给植物修建枝叶时,我们粗暴地剪掉了它长得不好的部分,却没有告诉它,也没有为它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它知道该如何向着阳光生长。孩子只是因为害怕被剪而暂时蜷缩起来。他并没有学会如何判断是非,如何在未来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更深远的一个影响是,我们在无形中,给孩子示范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那就是当遇到分歧时,或是当别人不遵从自己意愿时,可以使用暴力和强权来让对方屈服。您想,一个在吼叫和打骂中长大的孩子,他在学校和别的小朋友有矛盾时,他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法会是什么?他很可能会模仿他最熟悉的模式——用语言或者肢体去攻击对方。因为在他最亲密的关系里,他学到的就是这样。我们一边教育孩子要友善和讲道理,一边却又用最不友善且最不讲道理的方式对待他,这其中的矛盾会让孩子感到无比困惑。
其次,我们可以深入看看,过度暴力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冲击。孩子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和脆弱。他们对于父母的情绪,有着雷达般的探测能力。每一次激烈的斥责,每一记落在身上的巴掌,看似打在了皮肉上,实则更像一把小刀子,在他柔软的心上划开一道口子。最直接的伤害,是安全感的流失。家对于孩子来说,本应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且最温暖的港湾。是可以放肆哭和开心笑,不用担心被嫌弃或是被伤害的地方。当这个最安全的地方,充满了不可预测的怒吼和体罚时,孩子内心的基石就动摇了。他会变得紧张焦虑,总是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父母的脸色,如同惊弓之鸟。这种长期处于警惕状态的心理压力,对于正在发育中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会直接导致自卑感的滋生。孩子无法理性地分析是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他会本能地觉得“一定是我太糟糕了,太不乖了,所以爸爸妈妈才不喜欢我,才会打我”。甚至可能把外界的所有负面评价都内化归咎于自己,形成一个“我不好,我不值得被爱”的核心信念。
这个信念,可能会像一道枷锁,伴随他很久很久,影响他的人际交往,影响他的亲密关系,甚至影响他一生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还有一种伤害,是对于我们与孩子之间那根看不见的情感纽带,是教育能够产生效果的桥梁,产生负面影响。孩子是因为爱我们和信任我们,才会愿意听我们的话。而当暴力手段频繁出现,这座桥梁就会开始出现裂痕。孩子可能会因为恐惧而表面上顺从,但他的心,可能在一点点地远离我们。我们亲手,把我们最想守护的孩子,推离了我们的身边。等到他青春期或者长大成人,这种情感上的疏离,可能会成为我们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