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我们想在本篇文章中来和家长朋友们进一步就这一话题做深入讨论。
在前文基础上,我们想说,很多时候,孩子被挑战吓倒,是因为在他眼里,那是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他的能力、经验和视野还不足以让他看清整条上山的路,只觉得目标遥不可及,从而心生畏惧,望而却步。
我们家长的角色,在这个时候,就像是一个有经验的向导。我们的任务不是把他背过山去,而是帮他看清,这座大山其实是由很多个小土坡连接而成的。我们只需要带领他,一个土坡一个土坡地去征服。我们要带领孩子一起去将每一个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当孩子每完成一个小步骤时,我们都要及时具体地给予肯定。因为针对过程和细节的表扬,比一句空洞的“你真棒”要有力得多。它让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哪一个具体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他的能力是在哪一个点上得到了增长。通过这种拆解,孩子体验到的将不再是被大山压迫的无力感,而是一次次征服小土坡的成就感。这一连串微小的成功,会像珍珠一样串起来,形成他的自信链条。他会明白,再大的困难,只要我愿意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地走,总是可以走过去的。这种“化整为零”的思维和方法,将成为他未来应对一切复杂任务的宝贵财富。
其次,我们应当重视过程,重塑成败观,要让孩子清楚一个重要原则:努力比结果更闪光。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看重结果的社会里。但如果我们把这种成败观原封不动地施加给孩子,无疑会极大地增加他面对挑战时的心理负担,让他变得畏首畏尾。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要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塑造一种更健康积极的成败观。我们要反复地用言语和行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相比于那个最终的结果,你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表现的坚持、尝试的方法和展现的创意,以及从中学到的东西,要重要得多。当孩子兴高采烈地举着满分试卷回来时,我们当然高兴,但我们的表扬可以更有智慧。不要只说,考了满分,太棒了!我们可以说,妈妈为你这段时间每天坚持复习和认真整理错题的习惯感到骄傲,你的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这样,就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分数这个结果,引导到了努力这个过程上。
同样,当孩子失利时,我们更要引导他进行过程回顾。我们可以和他一起聊聊,这次我们为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你觉得我们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是不是有几天特别专注?或者想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学习方法?那有没有哪个环节,如果我们下次换一种方式,可能会做得更好?这样的讨论,让失败不再是一个可怕的句号,而成了一个充满学习机会的逗号。失败只是告诉我们,目前这种方法行不通,我们需要寻找新的路径。它不关乎我们个人的价值和能力。当孩子真正从内心认同,努力和成长比一时的胜负更重要时,他就能更轻装上阵,更纯粹地去享受挑战本身带来的乐趣和磨练。
当然了,在孩子迎接挑战的旅程中,我们家长最合适的身份,是一个充满关切的见证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评判官。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要学着管住自己的嘴和手。不要急于指点江山,告诉孩子应该怎样或是不应该怎样。更不要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忍不住自己上手替他完成。我们需要做的是陪伴和倾听。在他困惑时,通过提问来启发他思考,你觉得问题可能出在哪里呢?如果我们试试那个方法,你觉得会怎么样?我们可以提供资源和支持,但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必须是孩子自己。
我们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底气。我们要相信孩子拥有内在的成长力量和解决问题的潜能。我们的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我相信你能找到办法的,比任何具体的指导都更有力量。这种信任会内化为孩子的自信,让他敢于去试错,并在试错中调整和进步。同时,我们也要勇于做真实的父母。我们不必在孩子面前扮演全知全能的超人。我们可以坦诚地和孩子分享我们自己曾经遇到过的挫折,以及我们当时是如何面对和如何走出来的。这种分享,会让孩子觉得,原来爸爸妈妈也不是天生就什么都会,他们也会害怕,也会失败,但他们没有放弃。
请相信,当我们自己首先把挑战看作是朋友,当我们为孩子营造了绝对安全的心灵港湾,当我们教会他分解困难的方法,当他从我们这里学到了看重过程胜过结果的价值观,这个孩子,就自然而然地会生长出面对一切风浪的勇气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