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的时刻:看到孩子放学回来,书包一扔,小脸绷得紧紧的,没有往常叽叽喳喳分享学校趣事的兴奋劲儿?或者,无意间听到他们在房间里小声叹气,嘟囔着哪位同学又考了第一,哪位同学被选上了代表发言?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细节,往往就像水面下的暗流,悄无声息地传递着一个信号——我们的孩子,正承受着来自同龄人竞争的心理压力。这份压力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压在他们的心头,影响着孩子的快乐和学习积极性,甚至身心健康。今天,我们就在这里来和家长朋友们好好聊一聊,作为孩子最坚实的依靠,我们家长朋友可以如何来发现孩子这一情况。
我们首先要明白,孩子感受到的这种竞争压力,绝不是他们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更像是由周围的环境,编织而成的一张无形的网。在学校里,分数、排名、老师的公开表扬或者含蓄的比较,可能每天都在上演,无形中就牵引着孩子们敏感的神经,让孩子不自觉地把目光聚焦在“比别人强”的点上。回到家里,我们作为家长朋友,出于关心和期望,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比如“隔壁孩子这次数学又满分了”,或者一个看到孩子某次测验分数不太理想时流露出的失望眼神,哪怕只是一闪而过,都可能被孩子敏锐地捕捉到,变成他们心头沉重的压迫。他们可能会解读为: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和认可,是不是也建立在我必须比别人优秀的基础上?更不用说我们身处的大环境了,尤其是在当下“赢在起跑线”的口号铺天盖地,媒体上不断渲染着少年天才的成功故事,这些都在无形中向孩子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息:只有领先,才值得被看见和肯定;落后,似乎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失败或者不够好。这种全方位的比较氛围,对孩子稚嫩的心灵来说,压力一定是不小的。
当孩子长期浸泡在这样的压力环境中,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倾诉、理解和释放时,那些困扰的信号就会像警报一样亮起。我们可能会观察到:孩子对学习突然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变得有些消极,甚至可能会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或者他们的身体也会开始有些表现,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早上起来没精神,吃饭也没什么胃口,或者经常抱怨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又没什么大问题;他们的情绪也可能变得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很容易烦躁,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或者长时间闷闷不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跟人交流;更明显的是,他们对“输赢”变得异常敏感,一次小测验没考好就能让他们沮丧好几天,看到同伴取得好成绩或者获得荣誉,内心也难以产生真诚的喜悦,反而可能伴随着失落甚至嫉妒。这些信号,都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表达自己或许正在面临着难以承受的压力,而这时候家长朋友的理解和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看到孩子被竞争压力困扰,我们家长朋友心疼着急是自然的,但有时情急之下,可能会不自觉地走向两个不太理想的极端:
一种是直接过度干预。其实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中,我们或许会容易紧张焦虑,恨不得时时刻刻盘旋在孩子头顶,事无巨细都要管。比如,孩子写作业时忍不住在旁边指手画脚,看到孩子和同学有点小摩擦就想立刻出面帮助孩子解决,甚至对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和排名都过度紧张,制定极其严苛的目标,试图替孩子扫清一切障碍。这种过度的关注和干预,初衷是好的,是想保护孩子,但实际上,这会剥夺了孩子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反而会让他们感到窒息,觉得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自信心受到打击,独立性也无从培养。
另一种则是“甩手掌柜式”的教育观念。认为小孩子能有什么压力,不就是同学间比比成绩嘛,没有什么好烦恼的。于是,当孩子流露出压力或者挫败感时,可能只是轻飘飘地说一句“别想那么多”、“看开点”,或者更糟的是,反过来指责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这种态度,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没有被认真对待和理解。他们会觉得连父母都无法理解自己的困境,内心的压力无处倾诉,只能自己默默消化,这反而可能加剧他们的痛苦和孤独感。
了解和看到孩子在成长中的困境和压力,也是我们培养孩子健康长大的必要组成,尤其是对于同龄人之间的压力,更需要我们以细心和耐心去认真看待和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