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与大家讨论了关于家长应看到孩子在成长中与同龄人竞争的心理压力这一主题,那么相信对于这一主题,也有不少家长朋友们比较关心在了解后,我们应该如何来帮助孩子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基于前文基础,我们和大家讨论了关于在看到孩子所承受这一压力后,较为常见可能出现的两种应对方式:直接过度干预以及轻忽怠慢,而对于这两种情况,其实都很难真正帮助孩子建立起应对压力的内在力量。那么,我们家长朋友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成为孩子面对竞争压力时真正有效的支持者呢?我们认为,核心在于帮助孩子构建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稳定内心的一个支撑。所以对于这一主题,我们想来和大家讨论下关于几个有效策略。
本篇主要讨论第一个策略,那就是我们要拨开迷雾,看清竞争的本质——成长比输赢更重要。竞争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去理解和利用它。竞争不该是生活的唯一目的,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把它看作是一种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和激发潜能的工具。我们建议,在日常和孩子的交流中,尝试把关注的焦点从超过了谁或者谁比自己强转移开来。多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或是有意思的知识或者技能?解决哪个问题的过程让你特别有成就感?这次经历,让你对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认识吗?比如,孩子可能说,虽然这次数学没考好,但发现自己应用题其实理解得不错。这就是宝贵的自我认知。我们要及时捕捉这些重点并给予肯定。
而当孩子遭遇失败,比如考试失利或是比赛落选等,可能会感到沮丧、难过甚至羞愧,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和接纳这些情绪。不要急于否定,比如“这有什么好哭的”,也不要立刻说“下次考好就行了”来敷衍。可以试着说:“爸爸妈妈看得出来,没能达到理想目标你很难过和失望,对吗?”这时候给予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拍拍肩膀,就可以传递一份无声的支持和安慰。等孩子情绪稍微平复后,再温和地引导他们进行反思:这次的结果不太理想,你觉得主要是哪个环节遇到了困难?是某个知识点没掌握牢固?是时间安排上出了问题?还是太紧张了影响发挥了?引导孩子把注意力从“我输了”这个结果,转移到“我可以在哪里改进”这个行动上来。将挫折看作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同时,我们也建议家长朋友们也不要羞于分享自己成长路上的“失败”经历。可以坦诚地和孩子聊聊,自己成长中或者工作后,也遇到过哪些不如意的事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又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从中学到了什么。让孩子明白,人生路上,成功从来都不是一条笔直向上的直线,跌倒了再爬起来,遇到困难想办法克服,才是生活的常态。每个人,包括他们眼中无所不能的爸爸妈妈,都经历过失败和挫折,关键是如何面对和跨越它。这种分享,能极大地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让他们知道,暂时的落后或失败,并不意味着自己不行,它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用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作为最肥沃的土壤,让孩子有深深扎根的安全感;用真诚的理解和共情作为滋养的清泉,抚慰他们在竞争中可能遭遇的伤痛;用智慧的引导和榜样的力量作为阳光和养料,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教会他们如何在风雨中挺立。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孩子们渐渐懂得,真正的成长,其意义远不在于永远要跑在别人前面,也不在于每一次都要赢得掌声。真正的成长,在于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面对赞美还是质疑,都能稳稳地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和前进方向。然后,带着这份由内而外的自信和从容,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而平和地,走向属于他们的未来。
这份在生活的风雨中锤炼出来的重要支撑力量,才能深深扎根于孩子内心,而这份不被外界所轻易带走的从容与自信,将是伴随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珍贵财富。而我们家长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每一份理解、每一次倾听、每一句鼓励、每一个温暖的拥抱,都在为这份力量添砖加瓦,都在默默守护着孩子心灵的那片阳光,帮助孩子更坚定地走向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