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会讨论到鼓励孩子做什么事情,但是在对于这份鼓励中,我们也常常强调要做好沟通,了解孩子的意愿,而这其实都是我们在对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所非常需要思考和去理解的重要课题。
家长朋友们,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大大方方地唱首歌或是背首诗,或者展示一下新学的才艺。我们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心里揣着隐隐的骄傲。如果孩子扭扭捏捏地躲到身后,我们可能会有点失望,甚至带着一丝催促或是小小的责备说,这孩子,就是胆子小,上不了台面。又或者,我们看到别的孩子在舞台上光彩照人,在人群中侃侃而谈,我们心里会想,要是我的孩子也能这样该多好。于是,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去“鼓励”他,给他创造机会,推他出去,希望他能变得更外向、更自信和更“拿得出手”。
对于家长朋友们的这些想法,我们特别能理解。这背后,是我们对孩子最深切的爱与期盼。我们希望他们适应社会,希望他们拥有展现自己的能力,希望他们未来之路走得更顺畅。这份心,天地可鉴。但是,我们今天想和您一起换个角度想想:当我们鼓励孩子表现时,这个行为的中心,到底应该是我们家长的期望,还是孩子他自己的感受和意愿?
我们相信,真正健康良好能滋养孩子的鼓励,其根基必须深植于孩子自身的意愿土壤之中。任何脱离了这个根基的“鼓励”,都可能变成一种压力,甚至是一种温柔的强迫,其结果往往与我们做好孩子教育的初衷——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所背道而驰。
那份“为你好”的期待,有时真的很重。我们得承认,孩子虽然小,但他们内心的感知系统是极其敏锐和复杂的。他们能精准地捕捉到我们的情绪,无论是失望和尴尬,还是满意和骄傲。当我们一次次地把他们推到聚光灯下,而他们内心是抗拒和害怕的时候,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呢?他们可能会觉得:真实的、有点害羞的或是不想表演的“我”,是不被爸爸妈妈喜欢的。只有那个能唱会跳和能说会道的“我”,才是值得被爱的。这种想法一旦生根,将是非常可怕的。它会导致孩子开始否定真实的自我,去努力迎合一个外界塑造的“理想形象”。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在安全感会一点点崩塌。他们表现,不再是因为内心的喜悦和表达冲动,而是为了换取我们的爱和认可。这是一种交易,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成长。
我们见过一些孩子,在被迫表现后,获得了掌声,但他们的小脸上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快乐,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疲惫。他们也可能会变得抵触任何形式的展示,因为那段不愉快的记忆被关联了起来。更让人心疼的是,有些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巨大的焦虑,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让父母失望,以至于干脆什么都不愿意尝试了。而这也正验证了,我们本想给他插上翅膀,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折损了他原本敢于扑腾的勇气。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就在于:静下心来,听听孩子“不表现”背后的声音。当孩子不愿意按照我们的期望去表现时,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孩子胆小,还缺乏锻炼。但我们建议,先别急着下判断,试着去当一名侦探,解读一下孩子沉默或退缩背后的密码。这里面的原因千奇百怪,他可能只是今天心情不好,没什么理由,就是不想动;他可能正处于某个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比如所谓的“执拗期”或“害羞期”,这是非常正常的成长过程;他可能对您要求他表现的内容根本不感兴趣。他喜欢的是静静地拼乐高,而不是大声唱歌;他可能天生气质就是偏内向的,从独处和安静的环境中能获得更多能量;他可能曾经有过一次不愉快的经历,比如被嘲笑过,心里留下了小小的阴影。原因有许多种可能,远不是一个“胆小”可以概括的。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用“鼓励”但实则是推动去应对,就相当于孩子感冒了,我们却给他吃治肚子疼的药,不仅无效,还可能有害。
所以我们认为,最关键的第一步,是按下我们内心焦虑的暂停键,蹲下来,真正地去倾听和观察我们的孩子。去了解他独特的性格色彩,去尊重他当下的情绪状态。我们要相信,孩子“不表现”本身,也是一种合理的“自我表现”,他在用行动告诉我们他的边界和感受。本次主题我们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