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当我们拿到孩子的成绩单,那个或高或低的分数,总会牵动我们的心弦。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比较和焦虑之中,担心孩子落后,忧虑他们的未来。成绩,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承载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聊,在成绩这个显性的结果之下,那些我们更应该去看见和呵护的隐性部分——孩子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们的焦虑、动力与成就感。
在对于这一主题中,最为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我们成绩单背后,那些看不见的焦虑。焦虑,这个词我们都不陌生。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它似乎如影随形。但我们可能很少去仔细想过,我们的孩子,他们稚嫩的肩膀上,同样承载着各种各样的焦虑。
而学习成绩,往往是触发这些焦虑的一个核心按钮。当我们因为一个不理想的分数而流露出失望的眼神,或者说出一些责备的话语时,孩子接收到的,可能不仅仅是“我这次没考好”这个信息。他们可能会解读为“我让爸爸妈妈失望了”、“我不够好”、“我不够聪明”。而这种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是童年期焦虑一个非常主要的来源。这时候孩子的世界还很小,父母和老师的评价,几乎构成了他们自我认知的全部。
一次考试的失利,经过他们内心的放大,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对自我能力的全面否定。而这种焦虑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孩子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谈论与学习或是考试相关的任何话题;有的孩子则会表现出抗拒,比如做作业拖拖拉拉,甚至找各种借口逃避上学;还有的孩子,可能会在考试前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或是肚子疼等身体上的不适反应。这些信号,其实都是孩子在用他们可能自己都无法清晰表达的方式,在向我们呼喊:我压力太大了,我很害怕,我需要帮助。
我们认为,化解这份焦虑,关键在于我们态度的转变。我们建议,当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去分析错题和寻找原因,更不是批评和指责。我们最先应该给予的,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没关系,我们知道你尽力了”。我们要让孩子明确地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不会因为任何一个分数而减少分毫。他的价值,远远高于试卷上的那个数字。
在情绪平复之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像侦探一样,平和好奇地去探寻这次失误背后的原因。是某个知识点确实没掌握牢固?是考试时太紧张导致了粗心?还是最近有什么事情分散了注意力?我们的目标,是把孩子从问题本身剥离出来,让他意识到,我们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是学习上的困难,而不是孩子本身能力不行。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支持和理解的,而不是被评判和要求的,他内心的焦虑感才会真正开始松动和缓解。
而对于成就感,听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词,但我们认为,它恰恰蕴藏在那些最微小和最日常的瞬间里。它不是一定要考到第一名,也不是非要解开多么复杂的难题。对于孩子来说,独立拼好一个复杂的乐高模型,完整地弹奏出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甚至仅仅是今天默写生字全对,这些都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成就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在不经意间,亲手扑灭了孩子心中这一点点珍贵的微光。我们可能习惯于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考了九十分?那丢掉的那十分是怎么回事?”、“这次有进步,但是你看看谁谁谁,他怎么能考得那么好?”这样的沟通方式,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孩子刚刚燃起的小火苗上。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似乎永远都无法达到父母的标准,那种“我不够好”的无力感会深深扎根,从而放弃努力。
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要学会敏锐地捕捉并大声地赞美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和努力。我们的赞美,要尽量具体,而不是笼统地夸赞“你真棒”。指向的是孩子的努力过程和他的具体行为,这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而受到了肯定,他会因此相信,是努力和好的方法带来了好的结果,而不是虚无的“聪明”。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孩子学会为自己设定合理且阶梯式的目标。目标不能过于遥远,会让他感到望而生畏,直接选择放弃,要显得清晰可达。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孩子就能收获一份确定的成就感。这一份份小小的成就感,不断累积,最终会汇聚成孩子心底那份“我能行”的坚实自信。这份自信,将是陪伴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