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我们想就这一主题更近一步与家长朋友们深入讨论。我们理解,每一位家长都深切地爱着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份爱和期待,很多时候,自然而然地聚焦在了成绩上。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着,将我们的视线稍稍挪开那个分数本身,去看得更深更远一些。看看孩子为了这个分数,付出了怎样的情绪代价,他们的内心是饱含着热情去努力,还是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在挣扎。我们相信,关注这些,与关注成绩本身同样重要,甚至更为根本。
在前文基础上,我们想谈谈动力的问题。是什么在推动着我们的孩子去学习?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孩子的学习动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来自外部,比如我们的奖励和惩罚,老师的表扬,与其他同学的竞争;另一种则来自内部,是孩子自身对知识的好奇心,解决问题的乐趣,以及获得成长后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悦。
事实上,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完全避免外部动力是不现实,甚至是不必要的。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作为孩子前进的助推器。但我们不得不警惕的是,如果孩子的学习动力,长期或是主要地依赖外部刺激,那么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他会变得非常在意眼前的得失,一次考不好就可能一蹶不振;他可能会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去学习,一旦这些外部压力消失,学习的热情也会随之消退;他甚至可能会为了获得好成绩而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手段,比如作弊。
而我们真正期望看到的,是孩子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就像是孩子内心的一眼泉水,能够持续地涌流,支撑他走过漫长而有时略显枯燥的学习旅程。那么,这种内在动力从何而来呢?我们认为,它首先来自于孩子本身的自主动力。当孩子感觉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控学习的节奏和方法时,他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尝试着,在一些非原则性的学习问题上,适当放手,给孩子选择的空间。比如,他是想先做语文作业还是数学作业?他是想用哪种方式来复习今天学过的内容?周末的学习时间如何安排更合理?当我们把选择的权力交还给孩子,他才会真正开始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学习才会从他律慢慢走向自律。
内在动力的另一个重要源泉是“意义感”。孩子需要知道,他每天付出的努力,学习的这些知识,究竟是为了什么,和他自己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和用处。比如,和他一起阅读一本有趣的科普读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在购物时让他帮忙计算价格,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一起观看一部历史纪录片,讨论古今中外的风云变幻……当孩子发现,学习不是枯燥的符号和公式,而是理解这个世界,让生活变得更丰富有趣的钥匙时,他的学习意愿会自然而然地提升。
最后,内在动力还需要成就感来滋养。这一点,和我们在前文所提及的成就感紧密相连。简单来说,就是孩子需要时不时地体验到“我能行”的感觉。这种正向的反馈,是激励他继续前进的最强动力。
让我们成为孩子内心世界的守望者。家长朋友们,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孩子的成长,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在那个决定性的分数背后,是一个活生生且有着丰富情感和内心需求的孩子。他的焦虑,需要我们去抚慰;他的动力,需要我们去点燃;他的成就感,需要我们去守护。我们深知,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完全忽视成绩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始终相信,当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构建孩子健康强大的内心世界上时,好的成绩,往往会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一个内心安宁、充满自信且拥有内在驱动力的孩子,他有足够的能力和韧性,去面对学习路上的各种挑战。
我们建议,从今天起,从看到这篇文字的这一刻起,我们可以尝试着,在过问孩子成绩之前,先问一问他的心情;在分析试卷错题之前,先给他一个毫无保留的拥抱。让我们努力成为孩子内心世界的守望者,而不是仅仅站在分数的堤岸上,做一个焦急的度量员。我们相信,家长朋友们的理解、支持和智慧,是孩子前行路上最温暖的那盏灯,最坚实的那座桥。广深家教网与所有家长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