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我们想在这篇文章中来和大家更进一步讨论这一主题。
在前文基础上,我们想说:情感的联结,远比行为的正确更重要。人不是机器,输入指令,就能输出正确行为。孩子更是情感丰富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是情感的出口。比如孩子因为玩具被小伙伴抢走了,情急之下推了对方一把。从行为上看,他错了,动手打人是不对的。如果我们立刻冲上去,严厉地批评他,命令他道歉,我们完成了一次对错教育。但孩子心里那汹涌的委屈、愤怒和不安,我们又是否真的有看见,并加以引导舒缓和安抚呢?答案是没有。
那些情绪被我们忽略了,甚至因为我们的批评而被压抑了下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学会在外人面前压抑情绪,做出所谓“正确”的行为,但他的内心可能会变得孤独,他会觉得爸爸妈妈并不理解他真正的感受,只关心他做得对不对。我们认为,此刻更重要的,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我们可以先抱住他,或者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玩具被抢走了,你一定很生气难过,对吗?爸爸妈妈理解你的感受。这句话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像一束光,照进孩子混乱的内心世界,让他感觉到自己被接纳和理解了。当他的情绪被看见和被安抚,逐渐平复之后,我们再和他讲道理: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推人可能会让小朋友受伤,我们可以试试用语言告诉他,这是我的玩具,请还给我,或者来找爸爸妈妈帮忙,好吗?
先通情,再达理。情感上的联结建立了,我们说的话,讲的道理,孩子才听得进去。否则,在情绪对抗的状态下,我们所有的说教都像是打在墙壁上的拳头,除了让我们自己手疼,没有任何效果。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情商高,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那这个能力从哪里来?正是从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接纳、识别和引导他们的情绪中来。如果我们只关注行为层面的对错,就等于舍本逐末,错过了培养孩子情感能力的黄金时期。一个内心充盈、被充分理解和爱着的孩子,他才更有力量和能力,去做出那些真正“正确”的、善良的和有同理心的行为。
此外,我们始终强调非常重要的一点:亲子关系,是所有教育的基石。家长朋友们,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培养一个永远不会犯错的完美孩子吗?显然不是。我们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幸福、独立和有担当的人。而要实现这个长远的目标,什么最重要?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所有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土壤和基石。如果这块基石松动,甚至破裂了,那么无论我们灌输多少正确的道理,都像是种在盐碱地上的庄稼,难以生根发芽。
如果我们长期只扮演一个裁判员和批评家的角色,时时刻刻拿着对错的尺子去衡量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会怎么看待我们?孩子只会害怕和疏远我们。他会觉得,在爸爸妈妈面前,我不能出错,一出错就会被批评。于是,他可能会变得畏首畏尾,不敢尝试;也可能会在青春期后,用更激烈的反抗来回应我们长期的“评判”。我们并不认为这样的局面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我们希望我们是孩子最信任的伙伴,是他遇到困难和犯了错误时,第一个想要倾诉和寻求帮助的人。
而要建立这样的关系,我们就必须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是因为你今天得了满分,我才爱你;也不是因为你乖乖听话,我才爱你。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即使你犯了错,即使你遇到了挫折,我依然爱你,并且会和你站在一起,共同面对。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能否先把“你又做错了”的指责,换成“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的探寻?我们能否把“我早就告诉过你这样不对”的事后诸葛亮,换成“这次没做好没关系,我们一起想想下次怎么做得更好”的支持?这种姿态的转变,传递给孩子的是信任、支持和安全感。他知道,家是一个允许犯错和允许不完美的地方。在这里,他能获得成长所需的最宝贵的养分——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在这样的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内心是强大的,是充满弹性的。他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学习,因为他知道,这不会影响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中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